国联人寿2020年净亏5837万 退保金大增近七成、累计亏损逾9亿

曲谱网_:国联人寿2020年净亏5837万 退保金大增近七成、累计亏损逾9亿
:国联人寿2020年净亏5837万 退保金大增近七成 累计亏损逾9亿
科金君?
4月22日,国联人寿发布了2020年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显示,国联人寿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29.9%;发生净亏损为5837万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67亿元。
4月22日,国联人寿发布了2020年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显示,国联人寿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29.9%;发生净亏损为5837万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为1.67亿元。
尽管亏损有所收窄,但作为国联集团的保险板块,国联人寿2020年还是未能实现盈利。此外,该公司2020年的退保金和资产减值损失大增,偿付能力连年下降,经营状况承压。
退保金大增67%
年报显示,2020年,国联人寿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19.36亿元增长到了25.15亿元,增长了近30%,其中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4%至20.2亿元,投资收益同比大增1.2倍至4.95亿元。
不过,在营收大增的情况下,国联人寿营业支出的增长幅度也不小。
数据显示,2020年,国联人寿营业支出由2019年的21.03亿元增长为25.74亿元,同比增长了22.4%。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退保金同比大增67%至1.07亿元,上年度的退保金仅为0.64亿元;赔付支出也同比增长8.7%至7561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退保金高企会给险企的现金流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较大新进资金来应对流动性风险,也就要求新增保费收入较高,形成较大的新业务压力,这也是此前部分主要依赖投资型业务的险企转型发展保障型业务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在监管“保险姓保”的导向下,各大保险公司调整业务结构,高退保率的产品占比逐渐下降。特别是大型险企,目前已基本没有存量的中短存续期产品。
不过,行业具体公司之间也存在一定分化。大型险企业务结构较为多元,转型较早,目前已基本度过退保高峰,而少数业务结构较为单一且资产负债匹配较差的公司,退保金大幅增长,会对流动性形成一定压力。
截至2020年末,国联人寿的资产总额为79亿元,负债总额为66.2亿元,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5.47亿元。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国联人寿2020年的资产减值损失也从2019年的1758万元增长为3360万元,同比增长了88.9%。主要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值损失大幅提升所致,该公司2020年的这项减值损失达2850万元,2019年仅为150万,同比增长了1800%。
累计亏损9.15亿
事实上,业绩亏损对国联人寿来说已并不新奇,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国联人寿除2015年盈利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当中。
业内人士表示,寿险公司的经营都有一个前期投入较大、后期逐渐释放利润的过程。国联人寿作为一家成立6年多时间的地方法人公司,新公司在机构铺设和业务发展中需要前期支出大量的费用。
2015年,得益于占比超高的万能险业务,刚起步的国联人寿当年即实现盈利1632.54万元。然而,好景不长。后来随着万能险业务屡次迎来保监会的发文规范,国联人寿的业绩开始急转直下。
2016年,国联人寿由盈转亏,全年亏损额达1.04亿元。此后亏损一路扩张,2017年、2018年分别亏损达1.58亿元、4.41亿元。
2019年,国联人寿亏损稍显收窄,全年净亏损1.67亿元。进入2020年,亏损又进一步收窄至5837万元,但公司仍未实现盈利。
按产品来看,2020年,国联人寿万能险业务发生营业亏损3099万元,同比扩大756%;传统保险业务营业亏损1.38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1.46亿元,亏损有所收窄;分红险扭亏为盈,2020年盈利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联人寿开业即盈利的2015年,万能险贡献的营收达4016万元,分红险贡献营收2905万元,传统保险贡献收入1.43亿元,三者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19%、14%、67%。
此后,国联人寿不断缩减万能险业务,分红险摇身一变成创收主力。截至2020年末,万能险、分红险、传统保险三项险种分别实现营收为385万元、14.71亿元、10.4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变为0.15%、58.5%、41.35%。
不过,年报显示,从成立至今,国联人寿已累计亏损9.15亿元。
偿付能力指标连年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国联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26日,是经保监会批准,由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联集团)等10家大型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全国性寿险公司。公司总部位于江苏无锡,注册资本20亿元。
截至2020年末,国联集团持股20%为第一大股东,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持股16.5%为第二大股东。

事实上,除了业绩连年亏损外,国联人寿的偿付能力也在逐年下降。
偿付能力指标方面,截至2020年末,国联人寿实际资本14.83亿元,最低资本9.42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57%,而2019年末两项数字均为200.49%,相比之下下滑了43.49个百分点。
对于偿付能力指标变动的原因,国联人寿解释是业务规模增长引发的链条式联动,符合良性特征。
而早在2018年末,国联人寿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42.44%。这意味着,该公司的偿付能力指标已是连续两年下滑。
此外,国联人寿成立以来,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人选也变更频繁。
从筹备之初的拟任董事长王锡林到开业后正式批准上任的华伟荣,再到现任董事长丁武斌,成立四年多就更换了三任董事长;总经理从冯乃宪变为刘清欣,但2017年4月刘清欣辞职后,该公司总经理职位一直悬空。
2017年4月13日,在总经理离职后,国联人寿董事会明确由董事长丁武斌暂代。2017年4月19日,国联人寿向原中国保监会上报了《关于丁武斌担任临时负责人的报告》。
然而,截至2020年8月3日,江苏银保监局进场调查时,发现丁武斌仍兼任国联人寿临时负责人。
对于国联人寿董事长超期代行总经理职务的违规行为,2020年年底,江苏银保监局对国联人寿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罚款。
目前,在国联人寿披露的2020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董高监管理人员中仍旧没有总经理任何信息。时至今日,这一职位已然空缺四年有余!
曲谱网曲谱网_:关于警惕明星代言金融产品风险的提示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互联网平台及理财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一些机构邀请明星代言推广或站台,存在过度宣传、承诺高额回报、误导性宣传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二期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明星代言,做到“三看一防止”,切实防范金融陷阱。
一、认清明星代言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
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高、专业性强,代言人自身如果没有辨别代言产品资质、不了解产品风险,可能产生宣传误导风险。目前,明星为各类互联网平台或金融产品代言种类繁多,常见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一是为P2P平台代言。近年已有明星代言的平台爆雷,导致参与者资金受损。二是代言涉嫌非法集资的产品。如“中晋系”集资诈骗案已导致万余名投资者遭受资金损失。三是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代言。网络平台操作更便捷,但也容易存在风险提示、投保告知不充分等问题,消费者切忌因明星代言而忽略风险告知事项。四是为金融产品、平台站台。如“泛亚有色”曾邀请某学者出席活动,利用名人光环对公众造成消费误导。五是为银行保险机构某类产品或整体品牌代言。如明星担任银行信用卡推广大使或宣传大使。
此外,部分粉丝无底线追星,为明星集资打榜等不理智追星行为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一些集资乱象。还有的利用名人效应过度营销宣传诱导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有可能引发过度负债、暴力催收等问题。
二、“三看一防止”避开金融陷阱
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可盲信明星代言,应理性对待“明星代言”的产品或服务,做到“三看一防止”。
一看机构是否取得相应资质。金融行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消费者应选择有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可以登录金融监管部门网站、行业协会网站查询机构有关信息,或者向当地金融监管单位核实机构资质。
二看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时,要了解产品类型、条款、风险等级、告知警示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要坚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不宜一味追求赚“快钱”,更要摒弃一夜暴富观念。
三看收益是否合理。投资理财风险和收益并存,消费者面对营销宣传时,要重点关注是否如实地披露了风险和收益,以防被误导或欺诈。对承诺高于平均收益率的金融产品要小心谨慎,不要轻信高回报无风险等虚假宣传。
四要防止过度借贷。理性看待借贷消费、理财投资等广告宣传,保持理性金融观念,不盲目跟风消费、借贷和投资。青少年尤其要对粉丝应援、借贷追星、集资追星等行为保持理智,谨防陷入非法集资等金融陷阱。
三、代言人和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应依法合规履行责任
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应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本机构及合作方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经营主体,不得开展与该金融业务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营销宣传;不得对资产管理产品未来效果、收益或相关情况做出保证性承诺,不得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
明星等公众人物代言,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不得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作推荐、证明。接受代言前,应当查验所代言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所代言产品和服务是否内容真实、符合监管要求。
?
曲谱网曲谱网_:药茅雄风不再:股价连跌背后 恒瑞医药麻醉药收入下滑费用高企
“药茅”雄风不再?股价连跌背后,麻醉药收入下滑费用高企丨公司汇
自2018年起,恒瑞医药“三费”便处于持续攀升态势。2020年,该公司销售费用达98亿元,已逼近百亿关口

《投资时报》研究员王子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瑞医药,600276.SH)股价连续下跌。截至4月21日,其股价最低跌至79.31元/股(不复权,下同),较今年峰值116.87元/股,下挫超30%。
而在此之前,恒瑞医药消息面频出。4月12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对19家医药企业做出行政处罚,恒瑞医药名列其中。其所涉及的问题包括:2018年以非本公司发生的机票等报销专家讲课费、点评费等;以非本公司发生的机票及广告费等发票列支员工福利奖励支出等。存在问题所涉及金额共计约420万元。
另外有业内人士表示,第五批国家药品集采因注射剂品种较多,或对恒瑞医药影响较大。
对此,恒瑞医药董事长周云曙在4月21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称,国家第五批集采对公司业绩会有一定影响。目前第五批集采尚未报量完毕,公司部分产品还在一致性评价审评中,如果中标会有一定降价风险,但也有新产品可通过集采放量销售。本次集采对上市公司影响到底如何,尚待集采“落地”一段时间后方能看出。
2020年恒瑞医药业绩表现中规中矩,其营收、归母净利润虽录得277.35亿元、63.28亿元,但增速均不及上年。此外,其麻醉药物收入达45.91亿元,同比下降16.63%,在各产品类别中收入增速“垫底”。且该公司各项费用仍然延续上升态势,其中销售费用已经接近百亿元。而其“三费”合计约为178.5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为65%。
时至2021年一季度,其高费用问题仍在延续。同时,该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录得86.86%、21.59%,较年初分别减少1.07、1.16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4月21日,恒瑞医药收于83.18元/股,总市值4435亿元。
恒瑞医药近半年股价走势(元/股)

数据来源:Wind
麻醉药物收入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恒瑞医药是国内知名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其产品涵盖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特色输液、造影剂和心血管药等众多领域。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恒瑞医药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7.35亿元、63.28亿元,同比增长19.09%、18.78%。同期,其计提股权激励费用3.32亿元,如若剔除此部分费用,归母净利润则较上年增长20.45%。
事实上,即便不考虑计提股权激励费用影响,相比2019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的33.70%、31.05%增速,其2020年的业绩表现也并不十分亮眼。
分产品来看,恒瑞医药抗肿瘤药物录得收入152.68亿元,同比增长44.37%。造影剂、其他产品的收入分别为36.30亿元、41.23亿元,同比增长12.40%、4.78%。显然,抗肿瘤药物的收入增速仍拔头筹,而麻醉药物录得营收45.91亿元,同比下降16.63%,收入增速“垫底”。
另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恒瑞医药销售毛利率为87.93%,较上年微增0.44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为22.75%,较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其整体毛利率有所增加,但营收贡献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毛利率录得93.35%,较上年减少0.62个百分点;与同行业同领域产品相比,毛利率落后1.15个百分点。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2020年,该公司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涉及产品包括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中标价格分别为1.98万元/瓶、780元/瓶。报告期内,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产销量分别为57.38万瓶、30.69万瓶,但医疗机构采购量并不大,只有31441瓶,占比约为一成左右。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产销量分别为199.89万瓶、180.25万瓶,其中医疗机构采购量约100.50万瓶,占比55.75%,而相对于2019年中标价2500元至3280元,注射用紫杉醇中标价已降七成左右。
而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该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均有下滑,录得86.86%、21.59%,较年初分别减少1.07、1.16个百分点。本次集采到底会对其利润、毛利率等影响如何,还待时日观察。
销售费用接近百亿
此外,恒瑞医药费用问题也一直受外界关注。除计提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利润外,该公司费用持续较高,也是“侵占”其部分利润空间的一大因素。
从年度数据来看,2020年,恒瑞医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依次为98.03亿元、30.67亿元、49.89亿元,同比增加14.99%、36.83%和28.04%。具体来看,其销售费用不仅逼近百亿元,且销售费用率达到35.34%,占总营收比例超三成;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则分别为11.06%、17.99%。“三费”合计约为178.5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为65%。
如若拉长时间线来看,2018年至今,其“三费”便处于持续攀升态势。2018年、2019年,该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7.11%、36.61%;研发费用率则为15.33%、16.73%。近三年来看,恒瑞医药销售费用率始终未下35%关口。
时至2021年一季度,该公司高费用问题仍在延续。截至2021年3月31日,恒瑞医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依次为23.30亿元、6.29亿元、13.16亿元,较上年同期均有增长,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大增62.26%。
恒瑞医药近年费用率情况

数据来源:Wind
曲谱网相关曲谱
- 音乐安卓版1120发布:智能煲机、智能曲谱等新功能QQ
- 洛奇GM音乐会搞笑登场谱新年欢乐颂
- 歌曲《一生所爱》吉他谱附带解读!
- 葫芦岛11岁男孩获赞“魔音小王子”捡辣条袋上歌曲简谱学习
- 抖音最火的爱情说说短语唯美好听怎么听都不会腻
- 山地垂直自然带知识总结(附18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 拱北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熊振国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同谱全民健身曲共圆体育强国梦
- 收藏好慢慢听!!10首穿透灵魂的英文经典歌曲
- 小提琴演奏家宋晓晨跳楼自杀年仅38岁曝原因引人泪目!悲痛
- 《陈婧霏》:谱一曲仲夏的梦
- 刘涛蒋欣主演《欢乐颂东方卫视首次打造季播剧
- 「知青岁月」两只老虎
- 简朴是种半懂的痛从马云吃方便面咸菜可以知道
- 网易新闻
- 小小说:唱山歌的忧与乐
- 王正谱到张家口赛区检查
- 牢记4点轻松读谱不是梦!?学钢琴如何阅读钢琴乐谱
- 有没有比较好的记忆技巧??五线谱有最快的记忆方法吗
- 听来自星星的孩子为你弹奏爱的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