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美国通胀中的货币及非货币因素 变化趋势及在预期中的运用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04-23 21:59
本网讯

本网讯_:美国通胀中的货币及非货币因素 变化趋势及在预期中的运用

  :美国通胀中的货币及非货币因素——变化趋势及在预期中的运用 来源:Chinamoney

  内容提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一系列结构性长期变化使货币因素和通胀之间的稳定关系逐渐疏远,通胀不再总是货币现象;其中的关键变化是货币流通速度波动加大并趋势性下降,使货币供给与名义GDP及价格水平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下降。未来影响美国通胀的主要因素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特别是消费者支出的动态变化。

  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实施了历史上最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按照传统理论和标准,这预示未来通胀加速持续上升。然而目前对通胀的预期有两种不同观点:持续宽松货币及财政政策可能引发严重通胀;宽松货币政策和更多财政刺激计划并不会导致严重和持续通胀,相反美国难以摆脱长期低通胀甚至通缩困境(联储是其代表)。

  本文以过去60年来美国货币流通状态的发展变化作主线,研究货币因素对通胀作用的变化,探讨未来通胀的主要驱动因素及需要关注的领域,分析货币政策的作用及挑战,判断美国近中期的通胀趋势。

  一、美国的货币因素与通胀关系的发展

  (一)各阶段特点

  美国的货币因素与通胀的关系从6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主线是货币流速即货币活跃程度的变化。

  1. 1960-1981年9月。货币供给和通胀的关系相对稳定和可预测。原因是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和可预测;并且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在衰退和扩张期都平稳上升。就月同比相关系数考察发现:M1和15个月后CPI之间具有0.72相关性。

  这些支持了当时盛行的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胀总是货币现象,联储应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维持固定的货币供给增幅,以达到价格稳定目标。联储的政策制定者们也接受了此观点,并推测货币流速稳定上升的趋势将持续下去。

  2. 1981年10月-2007年。货币流速波动性加大,并出现了在扩张期上升、在衰退期下降的周期性波动;货币供给变化对通胀的作用不再稳定和可预测:M1与CPI相关性下降到0.22。联储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作用不再确定。但货币乘数从而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仍相对稳定和可预测,联储仍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

  3. 2008年至今。货币流速继续趋势性下降,并出现了在扩张期和衰退期均下降的状态,而且波动性也加大,这导致货币供给和通胀之间关系更不稳定和难以预测:M1和CPI之间相关性下降到0.073。另一个变化则是联储实施QE并对准备金付息,同时对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本监管;这使银行超额准备金大幅上升,货币乘数则在基础货币上升的同时大幅下降。联储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给及通胀的能力更弱化,通胀和货币因素的关系也更疏远。

  (二)成因分析

  8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流速及货币乘数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仍是个谜,但其背后具有一系列社会经济方面的长期结构性变化。

  1. 货币形态和支付手段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各种货币的周转越来越表现为银行账户或金融资产形式之间的转换,而非实际支出变化,这使货币流速与实体经济包括通胀的关系弱化。

  2. 金融创新导致金融资产种类增加、市场扩大,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下降,增值功能上升,驱使更多货币进入金融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其结果家庭资产大幅增长,而流通中货币减少。

  3. 在家庭资产和净财富上升的同时工薪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却持续下降,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个人消费支出增长滞后于货币增长。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则进一步导致个人收入增长滞后于货币供给及财富增长。

  总之,由于基础货币、货币供给、货币乘数、货币流速和价格水平的关系越来越弱化,货币因素向通胀的传导受阻,联储对通胀的控制作用也越来越弱化,其政策效果可预测性也越来越低。

  二、未来美国通胀走势分析

  (一)货币因素

  1. 货币流速更能反映消费者支出趋势这些实在的经济行为,其与消费者支出及CPI的相关性均高于货币供给。所以关注货币流速特别是更多反映消费者支出变化的M1流速仍是预测通胀的主要货币因素。

  但由于货币流速是在名义GDP和货币供给量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它们之间更多是算数等式关系,货币流速和价格水平并无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流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同步指标而非先导指标。这使其有用性大打折扣,在预测通胀时不能简单运用,需要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疫情发生以来货币流速进一步下降,其因既有货币供给上升,也有消费者支出下降。未来消费者支出复苏有可能促其回升;但由于未来一段时间货币供给增幅可能领先名义GDP,从而又可能抑制其升幅。

  2. 货币乘数是更独立的因变量,在通胀预期中更具先导作用。联储通过其资产负债表、利率及信贷政策调整,可更多控制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M2中派生存款占比更大,其乘数预期作用也更大。对过去60年考察发现,M2乘数与CPI之间具有较高和稳定的相关性;08危机以来虽有所下降,但仍较高。

  疫情发生后基础货币大幅上升,但银行紧缩信贷并大幅增加准备金,这导致M2乘数从4.7下降到3.7以下。未来随着收益曲线变陡,利差机会上升,银行可能减少准备金增加贷款,这些有可能驱使货币乘数上升。

  3. 疫情发生后美国M1以远高于历史水平的幅度上升——从疫情前的4万多亿增长到2021年初的18万多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消费者增加支出的前景。但M1需求函数中除了支付外还有收益的机会成本因素。所以疫情以来M1大幅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短期利率接近零,而不完全因为消费者随时准备支出。

  (二)总供给和总需求因素

  实践不断证明长期通胀的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持续失衡,即使货币因素也需经由这些因素发生作用。目前供求关系确实出现了失衡,但总体看供求失衡的领域及程度仍相对有限,未来有可能较快恢复均衡。

  1. 需求方面。美国消费者支出与CPI之间的相关性高于货币供给及货币流速与CPI的相关性。

  疫情以来由于受到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推迟了支出,而个人储蓄率大幅上升:其平均值高达18.4%,远高于自2008年至疫情前的平均值7%。说明压抑的需求确实存在,未来在经济加速复苏环境下完全有可能出现需求加速上升。纽约联储最近考察也显示:美国家庭对未来一年支出增长率的预期上升到4.2%,达5多来最高水平。

  但是消费者增加货物购买的同时减少了服务需求,这导致核心CPI的货物指数大幅回升、服务指数则有下降趋势,并导致整体核心CPI下降。

  并且已有的长期结构性因素也会继续影响消费者支出。而疫情后新的中长期因素也可能进一步阻碍支出增长。包括消费者更谨慎,储蓄率可能维持高位等。这些使得需求反弹的幅度不可能过大。

  2. 供给复苏所需时间更长、难度也更大。而疫情导致大量厂商关闭,加上供应链重组,未来某些领域可能出现供给瓶颈状态。

  但供给瓶颈不太可能持续。美国产能利用率在疫情发生后大幅下降,目前虽回升但仍在75%左右,远低于历史均值80%和通胀压力分界值84%。此外消费品订单、制造业产出也强劲复苏到疫情前水平,并领先消费者支出增长,也意味着零售存货缺口不会延续太久。

  (三)货币政策的作用及挑战

  实践证明利率调节对消费者支出的影响有限:联邦基金有效利率变化和与消费者支出月同比之间存在0.31的正相关性,提升利率反而可能促进支出,特别是在利率接近0的条件下这种状态更明显。其因可能是以储蓄作为主要资产的消费者从降息中遭受的损失超过其从负债中获得的收益;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消费者资产对利率的敏感性越来越超过负债,长期维持低利率也越来越具有抑制支出从而抑制通胀的作用。

  联储调节货币乘数的主要手段曾经是利率政策;08危机后准备金利率及对银行流动性监管的作用更重要;疫情发生后随着联储将财政赤字货币化并采取信贷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其对货币乘数的控制似乎进一步加强。联储若能处理好和银行间互动则有可能更好地控制货币供给。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货币干预增加,宽松财政政策对增长和通胀的作用也不断衰减,赤字和债务与货币的活跃程度之间也形成了负相关关系,大量长期的债务负担反而会阻碍投资者和消费者支出增长,这又会使货币供给与消费支出及通胀之间的关系更疏远。

  联储目前仍认定美国难以摆脱长期低通胀困境,并且降低了对通胀预期的关注,更多盯住实际通胀状态。而近期可能引发通胀加速上升的因素主要是供求状态,以及市场关于通胀前景和联储政策动向的预期。在此过程中联储可能面对新挑战,包括:如何按联储目标维持通胀适度上升又不至于失控,如果通胀上升快于联储预期如何与市场沟通,如何确定通胀超越2%的可容忍度及时间,如何在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与控制通胀之间维持平衡。

  联储维持通胀目标的低成本和有效手段是将通胀预期平均值持续锚定在2%;一旦通胀失控联储实际上能动用的手段有限——不断上升的巨大联邦债务限制了政策紧缩空间;而一旦通胀预期形成则有限的利率提升对控制通胀的作用也会有限。目前消费者虽未形成通胀持续上升的共识预期,但纽约联储考察发现:消费者关于未来1-3年通胀不确定性指数却从一年前的2%上升到2021年初的3.2%,说明消费者对通胀加速上升及判断失误的警觉仍很高。特别是由于2021上半年CPI同比可能大幅反弹,更易误导通胀预期。这些提示通胀预期失控及联储与市场沟通失误导致通胀持续上升的风险依然存在。

  作者:陆晓明,中国银行纽约分行

?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趣快排SEO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网讯

本网讯_:北京:海底捞、云海肴等49家餐饮企业存在环境问题

  :北京:海底捞、云海肴等49家餐饮企业存在环境问题

  中国质量新闻网4月22日消息,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第二轮市级“点穴式”执法专项行动中,检查了全市各类企业和点位164家,发现49家餐饮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包括海底捞、云海肴等知名餐饮企业。?

  据悉,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于4月19日至4月23日,选取朝阳、海淀、石景山、房山、昌平、顺义、大兴、通州8个区排名靠后的8个街道(乡镇),组织开展餐饮、加油站等不同主题的检查。行动首日聚焦餐饮行业,共检查各类企业和点位164家,其中餐饮企业133家,有49家餐饮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其中,未安装治理设施的4家,油烟治理设施未开启的14家,存在管线跑冒滴漏、滤料更换和设备清洗不及时等设施不正常运行问题的18家,监测平台不规范的13家。此外,还发现扬尘、露天烧烤、汽修行业危废管理问题12个。在这份名单中,海鸿达(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第十一分公司、云海肴(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石景山万达店因“治理设施未开启”上榜。

  海鸿达(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其北京第十一分公司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乙18号院。

  公开资料显示,云海肴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全国连锁的云南菜餐厅,去年12月曾因存在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发生变化未按规定申请变更经营许可,云海肴(天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南京路店被天津市市场监管委警告。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介绍,本次通过街道(乡镇)空气质量排名和热点网格确定重点地区范围,通过餐饮用电监控平台、车载PM2.5移动监测系统、固定源自动监控系统等手段精准锁定问题点位,现场执法和监测手段固定违法证据,实现精确排查、精准打击、精准治理。

  下一步,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将针对影响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结合污染源排放特点,分阶段、分步骤开展“一微克”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强化全市大气环境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本网讯

本网讯_:2020年全国59万家酒店关停 连锁酒店逆势增长

  :2020年全国5.9万家酒店关停,连锁酒店逆势增长

  记者 | 薛冰冰

  近日,中国饭店协会发布《2021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住宿业设施的家数和客房数均比2019年大幅减少,酒店业总体规模萎缩明显,但连锁酒店规模不降反增,体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截止2020年底,我国大陆地区一共拥有住宿设施总数44.7万家,1620.4万间客房,分别比2019年减少16.1万家设施和271.3万间客房。

  其中,减少的设施主要集中于非酒店类住宿业,这些15间(不含)客房以下的小微设施减少了10.2万家,15间房以上的酒店类住宿设施减少了5.9万家。

  减少的客房主要集中于酒店类住宿业,一共为229.4万间,其中经济型酒店客房数减少最多,为207.2万间。中档酒店客房减少了21.6万间,豪华酒店客房数减少了2.8万间,高档酒店客房数增加了2.3万家。

  尽管酒店业总体规模萎缩明显,连锁酒店客房数却增长了16.6万间,一增一减,推动中国酒店业连锁化率比2019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全国共计2668个连锁酒店品牌,全国的连锁客房数是469万间,非连锁客房数是1063.6万间, 酒店连锁化率为31%,非连锁化率占69%。

  报告分析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酒店品牌化的空间仍较大,发达国家酒店品牌连锁化率可达60%以上。

  与此同时,协会还公布了《2021年中国酒店集团TOP50报告》,锦江国际集团、华住酒店集团和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成为2020年底排名前三位的酒店集团,开业客房数分别是94.65万间、65.22万间和42.15万间(2020年第三季度数字),加在一起比2019年底增加了约20万间。

  除了排名靠前的酒店集团增势显著外,进入50强的其他酒店集团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并将进入50强的门槛数从去年的5727间客房提高到今年的6345间客房。

  截止2020年底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最大的50家酒店集团的客房总数约为369万间,与2019年底相比增长约46万间,增幅为14.2%。50家酒店集团的平均客房规模为7.38万间,与2019年底年相比增长了9千多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连锁酒店客房总量有所增长,具体到各个细分市场则是有增有减:中档连锁和高端连锁客房数分别增加了6.1万间和21.3万间,增速分别为6.28%和43.01%。经济型连锁酒店客房数略有下降,豪华酒店连锁客房数降幅较大。

本网讯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