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上海车展看点传统主机厂的电动反击、自主品牌崛起、互联网巨头参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04-24 04:04
曲谱网

曲谱网_:大健康产业将迎爆发式增长 但社会如何接住?

  大健康产业将迎爆发式增长,但社会如何接住?

  来源: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4月17日,第24届哈佛中国论坛开幕式暨第12届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在京举办。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邀请中美两国20余位企业家与学者,探讨如何“重建互信,共迎变局”。

  在其中的“后疫情时代下大健康产业发展与挑战”圆桌对话,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亚布力论坛理事长陈东升,元明资本创始人,迈胜医疗集团董事长,亚布力论坛创始人、主席田源,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均瑶集团总裁,董事长,亚布力论坛理事王均豪,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深入讨论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朱丹主持了本场对话。

  以下为对话内容:

  朱丹: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洗礼之后,“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大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首先请各位聊一聊:在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有哪些趋势?

  陈东升:去年我提出人类正在进入长寿时代,这意味着百岁人生即将来临,同时,人人带病长期生存。长寿时代一定是健康的时代、财富的时代,甚至是长寿经济的时代。如果说工业时代解决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那么后工业时代解决的就是“娱、教、医、养”的问题,健康也就成为了关注重点。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整个国家、社会都更加重视大健康,这个趋势是肯定的。

  刘国恩:对后疫情时代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我是这么理解的——虽然这场疫情百年未见,但从健康产业的发展总趋势看,它只是一个小波澜。为什么这么讲?新世纪之初,美国芝加哥大学诺贝尔奖经济学家Robert Fogel基于长期历史数据的分析指出,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持续提高用于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从而使医疗卫生注定成为主导新世纪各国经济的朝阳产业。

  近期预测研究表明,到2050年,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经济将可能达到GDP的20%,超越目前美国18%的占比水平。因此,未来研究应该更多关注效率问题,即高达宏观经济20%的资源投入大健康产业,如何能否尽可能提高其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效率高,那么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达到GDP的20%甚至更高,就不是问题;反之,如果存在巨大低效或浪费,就是大问题。

  田源:刘院长以统计数据推测未来20年、30年,大健康产业支出会达到中国GDP非常大的比重,但他更关心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我呼应一下。

  如果大健康产业的药物和设备都从国外进口,效率一定比较低。过去,中国人用的药和医疗设备许多是进口的,要是中国的医疗卫生开支都用于进口,肯定会出现低效问题。

  可喜的是,过去五年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已经从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PE/VC投资从100多亿上升到1700多亿,生物医药企业层出不穷,还有很多赴美、赴港上市,创新药也在不断被研发出来。医疗设备也一样,比如现在中国大医院的CT和核磁设备多是国外品牌,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全球前30名。但是这些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批本土的医疗设备企业正在崛起。更多的政策支持就会提高效率,使大健康投资产生更大社会效应。

  张黎刚:大健康医疗的发展,一定离不开顶级医疗。做医疗服务的机构,往往都倡导为客户和患者提供顶级医疗服务。但医疗资源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一家公司依赖于稀缺资源发展,不可能成功构建规模化的医疗服务体系。这次新冠疫情逼着全世界医疗服务模式进行变革,催化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医疗大数据在健康医疗行业的发展。

  从目前的全社会卫生投入增长看,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但对比发达国家仍有增长空间。这当中多少花在预防上,多少花在治疗上,决定了中国人口生命质量。预防医疗有很多手段,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手段是疫苗接种和体检。相比传统体检,基因检测、AI技术能够帮我们更好地预测疾病风险。

  尤其通过这次疫情,大健康产业进入了公众强需求时代,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会加速行业的发展,也会加速投资人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大健康产业将迎来新的机遇期和更多“蓝海”。

  王均豪: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很有前瞻性。我们作为一家食品饮料企业,如何对接“康”这个领域,是我的一个思考。我们原先是做乳酸菌饮料和牛奶的,几年前均瑶乳业准备上市时,就更名为均瑶健康,切换到益生菌等新赛道。人们常说“治未病”,未来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大家要思考食品行业怎么产业化。

  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也是“健康+科技”的发展。我也一直在思考,企业家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出来,产学研如何一体化,这些是我们大家要去做的重要事情。疫情之后,消费者的观念和饮食习惯也在不断改变和提升。所以,未来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会爆发式增长。我还希望,我们的食品做出口时,国家多支持。

  朱丹:大健康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大课题,至少涉及到四个维度:第一是人与社会,譬如通过制度实现社会互助和保障;第二是人与自然,好的自然环境下才能有人的健康;第三是人与自己,每个人都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是人与未来,需要用前瞻的视野来审视生命。王总刚才说的,便是从“人和自己”的维度分析产业趋势。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政策面,各位怎么看待“十四五”规划中涉及大健康的政策?未来是否会有更好的政策出台?

  陈东升:泰康原来是做人寿保险的,14年前开始进军养老领域,我们的战略很清楚,就是把保险做好,同时把医疗和养老的实体服务做好。我们在创新过程中,得到了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等各部门的政策支持,国家政策都鼓励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和进入医疗、养老领域。泰康也探索出了一个新商业模式,将虚拟的保险、金融与实体的医养、服务结合起来,延长了产业价值链,关注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长寿服务,让保险业真正服务于人的健康和养老需求,也在产业中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中国今天的成功,就是发挥了后发国家的优势,始终鼓励各个领域的创新和科技发展。泰康正好走了创新这条路,所以才今天做出今天的新商业模式。

  在大健康领域,我提出?“长寿时代泰康方案”。长寿时代一定是健康的时代,也是投资和财富的时代。长寿、健康、财富,三者构建了未来的长寿经济。人的寿命每延长一年,大健康支出就要增加。今天中国60岁以上人口有2.5亿,整个社会是否能接受得了这么严峻的挑战,社会政策需要如何介入?我认为,长寿时代的挑战,比区块链、5G的挑战还重要。

  刘国恩: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表述其实已经非常全面。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求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的相关措施。如何理解促进健康中国目标的关键,以下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是全行业介入。全民健康的有效提高,需要所有影响居民健康风险的部门、行业都得统筹参与,不能只靠医疗卫生队伍的治病行动。第二是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实现“健康中国”,不能只看身体现阶段的健康问题,许多毛病可能在生命早期就埋下了隐患,所以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后期的医疗干预投入才能更有效。第三是全民参与。除了政府、社会的举措,居民个人如果也能积极参与健康行为的促进活动,总体收效自然更高。

  我们还有很多举措和巨大潜力更好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特别是继续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个人生产力,让14亿人口的脑子更好发挥产生新点子、分享新主意的优势作用,形成中国巨大的创新源泉。

  最后一点,在信息文明时代,数据是最主要的生产力。除了推动信息革命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技术,同样重要的是,如何使得全社会每天产生的能够让研究机构最有效的系统获取和应用分析,使之真正转化为推动中国信息文明的关键力量。同时,大数据涉及不少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等复杂问题,但信息革命的步伐时不待人,所以特别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手段,让大数据能够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能够依规合法地有效使用,真正发挥其信息时代重要生产力的作用。

  朱丹:谢谢刘院长。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的大健康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机会,譬如医疗服务下沉的问题,如何盘活基层的医疗体系等等。人口规模增长的红利消失了,但是结构性红利还有很大的空间,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城乡发展不均衡,依然是大健康产业应该关注的服务方向和市场机会。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趣快排SEO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曲谱网

曲谱网_:万达商管去年营收腰斩至391亿 净利润同比下降44

  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

  4月23日,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2020年的债券年度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万达商管实现收入391.34亿元,同比下降50.25%,整体毛利率为70.2%,较2019年增长16.5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87.67亿元,同比下降44.4%;净利润138.8亿元,同比下降44.89%。公司总资产5623亿元,同比减少2.23%;总负债2874亿元,同比减少3.52%;资产负债率51.11%,同比下降1.32%。

  从万达商管近几年的财务数据来看,万达商管的营收一直处于滑坡状态。

  2017年至2020年,万达商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55.67亿元、1065.49亿元、786.56亿元和391.34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200.1亿元、294.94亿元、243.98亿元和138.8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55.84 亿元、293亿元、168.05亿元和132.06亿元。

  上述数据显示,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从2019年到2020年呈现断崖式下跌,现金流净额也在逐年急剧减少。

  此外,万达商管的货币资金也在逐年减少。2017年至2020年,万达商管手持货币资金分别为1198亿元、832亿元、657亿元和414.86亿元,2020年的数据同比减少36.92%。

  截至2020年末,万达商管手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06.48亿元,同比减少40.48%。万达商管表示,这是因为构建商业广场,购买快钱资产包股权,买理财产品和偿还部分有息负债等支出较多。

  另外,万达商管202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48.61亿元,同比增长168.56%,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22亿元,同比下降44.58%。对此,万达商管表示,2019年度有物业销售业务,产生利润较多。

  从业务板块来说,主营物业收入为389.07亿元,同比下降50.3%,毛利率70.4%,同比增长16.52个百分点;其他业务收入为2.27亿元,同比下降39.79%,毛利率为37.54%,同比增长24.01个百分点。

  2020年万达商管的投资物业租赁及管理营业收入359.03亿元,同比增长2.15%;毛利率74.38%,同比减少2.45%;酒店运营营业收入10.66亿元,同比减少27.4%;毛利率32.95%,同比减少23.19%;物业销售营业收入-0.67亿元,同比减少100.17%;毛利率46.51%,同比增加25.68%。

  从万达商管披露的信息显示,2020年万达商管完成收购14家公司,新设2家公司;同时,子公司万达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新设子公司112家。

  此前有消息称,大连万达集团计划为万达商管筹资200亿元,目标估值为2000亿元,消息称万达计划在今年7月前完成此轮融资,并在9月份在香港提交IPO申请,而珠海市政府将是本轮融资的牵头投资方。截至目前,万达集团并未对此进行回应。

  王健林的万达商管在A股上市之路并不好走,今年3月24日,万达商管宣布撤回A股的IPO申请。

  3月23日,珠海万达商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此后,万达商管与珠海市政府签署协议,珠海国资委出资30亿元战投入股万达轻资产商管公司,重组后的万达轻资产商管公司落户珠海横琴。

  落户珠海横琴新区的万达轻资产商管公司,是万达商管集团重组后的轻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万达商管集团持有该公司全部股权。万达轻资产商管公司不持有物业,全面负责已开业的368个万达广场、在建的155个万达广场以及今后发展的所有万达广场的运营管理。?

曲谱网

曲谱网_:上海车展看点传统主机厂的电动反击、自主品牌崛起、互联网巨头参与

  :2021上海车展三大看点:传统主机厂的电动反击,自主品牌迅速崛起,互联网巨头的参与

  记者 | 程迪

  日前,瑞银集团就本次上海车展出现的种种新车新品牌新产品新现象,发布了针对上海车展和中国造车行业的新展望。

  三大变化同时出现在本届上海车展

  对于今年上海车展,瑞银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巩旻认为“拥抱变化”这一主题的确非常贴切。他表示:“2019年的上海车展,最大的变化是造车新势力的出现,他们带来的冲击让人记忆犹新。但2021年上海车展,则出现了全新的三大变化。”

  这三大变化其实也是许多专家与媒体人的感受,那就是传统主机厂的电动车大反击,自主品牌的迅速崛起,和科技与互联网巨头的参与。

  一是传统主机厂的电动车大反击。

  本届车展新能源车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多,可谓是密集投放数都数不过来。而且,发布新能源车的大多是传统主机厂,比如豪华品牌有宝马iX、奔驰EQS,合资品牌有福特Mach-E、大众ID.6,自主品牌有长城的欧拉各种猫,吉利极氪、广汽埃安、上汽R品牌和智己,反观前两年车展的主角造车新势力,备受关注的新车似乎只有小鹏P5。

  可见传统车企一旦苏醒过来,一旦打造出纯电专属平台,旗下电动车就可以迅速放量,并有效地控制成本。就拿大众MEB平台所产生的ID系列举例,目前在欧洲市场卖得相当不错,中国也是引入MEB平台后很快就有了ID.4,如今是ID.6。

  二是自主品牌的迅速崛起。

  他们都不是突然崛起的,而是通过起码5-10年的不断发展韬光养晦,但今年他们在车展的表现绝对是超预期的,尤其是长城和吉利。

  “我认为最红的不是车,而是坦克!”巩旻开玩笑道。他发现硬派SUV成为了此次车展的另一大焦点,而且汽车之家的关注度上,坦克300数据明显好过H6,而且还比H6贵了50%左右。他感叹这在几年前简直不敢想象,因为当时的自主品牌都主打性价比的中低端紧凑型SUV,一旦售价超过15万就没人买了,但坦克300目前是超过了18万元。

  吉利的极氪001也是如此,它的价格居然比走豪华路线的极星还要贵。这似乎有点不合理,但详细看过这款车的配置与性能后,也会认为的确需要。可以说自主品牌今年发布的各种新车,预示着国内车市的确开始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不再局限于买一台都长得差不多的家用车。

  三是科技巨头的参与。

  事实上科技巨头参与造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以今年来说,1月是百度,2月是富士康,3月是小米,4月有滴滴,但这些巨头们的新闻关注度都没有超过这次车展华为所获得的关注度。尤其是那个7分钟的视频,展现了装在极狐阿尔法S里的自动驾驶系统,让大家无比惊叹。更重要的是,华为在车展上展示了一它针对智能汽车的一系列产品,包括鸿蒙操作系统、热管理系统、自动驾驶平台(包括算力平台、感应设备、4D图像雷达等)、激光雷达、电驱三合一系统等等。

  华为的参与使得极狐和小康受到了巨大关注——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可以说这两家品牌都是依靠华为的品牌效应。这在几年前对造车新势力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花钱都买不来如此优秀的热搜。而且,对于行业和资本市场二等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市场,将成为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通过本次上海车展,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汽车市场的产业活跃度、新鲜度,都是全球最厉害也是变数最大的。就以电动车为例,在美国,特斯拉直接占到8成;欧洲的电动车主流依旧是传统主机厂,大众、雷诺等等;但中国市场明显最复杂也最有趣,不仅有各国主流主机厂,也有特斯拉、中国自主品牌、还有新势力和各种科技巨头打造的新新造车公司在密集参与,可以说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而且,中国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往好的说,一方面会加快产业进步,另外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内卷,或投资回报率的边际递减。但就目前看,影响还是以正面为主,因为放眼全球看看过去的历史,就会发现如此高的活跃度、参与度和创新力,会使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的进化,比欧洲与美国来得更快一些。

  巩旻表示:“竞争的确越来越激烈,但劣性的同质化竞争并不明显。”他以过去十几年来燃油车市场举例。在经历了2009和2010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市场有近十年都陷入中低速增长中,尤其是2017年后整个行业还连跌了三年。但即便如此,还有企业在不断挖掘新的可能,不断创新和让自己的产品个性化,最明显的就是长城的越野车与皮卡。

  他认为,正是极为激烈的竞争“逼着”车企不断打开新的市场,造出新的现象级热门车款。比如欧拉开始针对女性消费者,五菱宏光MINIEV重新让A00这种在中国基本消失的夕阳市场重新火了起来。这也是为何,大家在今年车展敢于在自动驾驶上大胆展现不同的探索成果,科技巨头的参与,也会让整个行业以及消费者拥有不一样的体验。

  传统车企的短板在中国市场会更明显

  此次上海车展全球传统车企虽然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疯狂怒放”展示自己,但瑞银依旧认为,传统主机厂的短板依旧实在软件方面。比如他们刚拆解完一辆大众ID.3,就发现大众在软件以及自动驾驶上的持续学习方面,跟特斯拉比还是有至少有好几年的差距。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样的短板未来颇为致命。”巩旻坦言。因为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近几年对于数码体验与态度,早已比欧美消费者来得更为激进和善变。这就意味着,传统车企想要继续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未来智能与电动车制造业的主导,就必须在整个软件部分,尤其智能智能板块跟上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

  当然,这也是为何这些国际巨头现在极为愿意与中国的本土科技巨头进行合作。

  科技企业参与造车,并不是真要造出一辆车

  此次上海车展,还展现了中国与欧美之间,不一样的对于自动驾驶的热情与认知。

  这在3年前,瑞银开始写自动驾驶报告时还很难想象。当时瑞银在全球采访了22个自动驾驶专家,其中9个在美国,中国有6个。那时的争议主要在特斯拉的摄像头模式和Waymo激光雷达模式之间。中国专家都各有各的看法,美国专家那边一边倒地认为Waymo模式才能走得通,特斯拉不行。但是过去这几年间大家发现,相对于Waymo那种先把产品打造好,再逐渐扩大测试的区域、逐渐装车的方式,特斯拉反而跑得更快,给人带来更大的惊喜。

  3年过去了,瑞银发现相比美国,中国打造自动驾驶方面参与者更多,还衍生出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能同时接受摄像头模式与激光雷达,相比欧美更愿意学习和拥抱未知技术,敢于思考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比如大幅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制造。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由于有大量科技企业敢于参与造车,对于自动驾驶的切入方式、思考与策略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百度选择从地图切入,富士康的强项是代工,小米可能是从消费电子开始,华为则是什么都在做。但到底哪一种是最好的方式?哪一种最有可能造出智能座驾?谁最后会成功或垄断市场?

  “这类问题其实很片面。就像10多年前谷歌也曾出过智能手机但很快就失败消失了,你可以认为谷歌在手机上市完全失败吗?不能,因为它发明的安卓系统到目前为止都是巨大的成功。科技巨头对于汽车的切入,其实不一定都要成功造出一款车,找到自己的最强项才最重要。”

  第二重要就是如何变现。瑞银认为,国内变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高级别辅助驾驶,在一些相对比较昂贵的车上进行选装或订阅,如今不少造车新势力已经开始推行。另一种就是通过法规来成为公共资源。比如先进入某一些地区或产业园成为代步车,或是成为最后一公里配送车。

  未来,汽车的变现不再只是卖车,而会是变成卖软件卖订阅,就像当年诺基亚过渡到苹果那样。

  芯片短缺问题将慢慢改善与缓解

  最后,就是关于已经延续很长时间的全球芯片短缺问题。

  瑞银认为到第二季度,这一问题已经在逐渐地改善过程中,接下来几个季度也会逐渐解决。巩旻认为,全球这些年平均每年产出汽车共8000万台,而芯片的短缺造成的全球汽车销量影响,可能也就一两百万台左右——只占全球平均销量的1.25%-2.5%,其实也就是终端库存降低大约一个星期左右,不会造成没车卖的情形。

  “汽车产业在去年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韧性。一季度时中国因为疫情封城;二季度时欧洲封城。但是全球汽车业从供应链上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韧性。”2020年的确造成了全球各行各业的一个低谷,汽车产业的芯片明显短缺,主要是全球对于汽车端快速复苏有些估计不足;其次就是电子消费产业的需求也挤压了一部分;第三点,其实是主机厂自己造成的,因为他们一旦发现芯片有可能短缺,就会提前在市场上面抢与囤,造成分配不均。而这三点其实都不是结构性短缺,可以通过行业的自然调节,比如涨价和芯片生产的重新排布慢慢消化解决。

  更重要的是,此次芯片短缺是全球现象,也是行业估计不足造成的。与两年前贸易摩擦、科技角逐时,美国对中国实时禁运造成的。因为目前汽车产业所需要的芯片,本身并不是最精尖的,只要产能跟上应该可以很好地解决。

曲谱网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