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黑幕”被医生亲手揭开,群情激奋后,现实问题更棘手?

曲谱网_:微医的“脱轨”与“自洽”
2021年4月1日,微医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了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微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末,微医连接了7800多家医院(覆盖中国95%以上的三甲医院)、注册医生超过27万名、运营互联网医院27家(其中17家可直接通过医保结算费用)。同时,微医超过2.22亿注册用户中,月均付费用户(MPU)达2540万。 ?????
招股书显示, 2020年微医总营收为18.32亿元人民币,相较2019年同比增长262%,从2018年至2020年,三年营收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8%。其中2020年医疗服务收入7.06亿元,占比38.6%;健康维护服务收入11.25亿元,占比61.4%。经调整后微医三年的亏损分别为4.1亿、7.6亿和8.7亿,亏损率从163%逐年大幅收窄至47%。

从营收和业务结构上看,微医无疑将成为港股“数字医疗第一股”。成立10年有余的微医,跳脱出传统医药电商的卖药之路,完成了以医疗服务为底色的商业闭环,正加速形成具有独特优势且自洽的业务模式。
在很多人眼中,此前登陆资本市场的、、、新氧与刚刚提交招股文件的微医都属同一个赛道,事实上“数字大健康”这个赛场分为三条赛道:非处方药电商市场、健康消费品电商市场(主要包含保健品销售及医美、口腔等O2O平台)、数字医疗服务市场。
前两条赛道比较“拥挤”,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新氧等主要玩家已经上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围绕“销售”布局。成功要素有三个:流量丰沛的线上交易平台;经营处方药、非处方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的相关牌照;以合规、导流为目的“在线问诊”平台。”
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主营的医药零售业务,分别是天猫、京东商城的子集。平安好医生一多半收入来自“健康商城”产品销售,还有一大块收入依托平安集团保险业务销售会员制产品。
而微医所在的数字医疗赛道则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医疗服务,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与以“销售”为目的电商相比,在数字医疗服务市场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有四点:互联网医院、综合且全面的线上+线下服务闭环能力、与医保的融合、商业健康险产品的合作与创新能力。这把很多玩家直接挡在了门外。
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在复杂性、专业度上要比“因药而医”的电商高出太多,因此鲜有玩家涉猎。而微医一直以来却坚持深耕这条赛道,为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微医通过数字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全套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营收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医疗服务、健康维护。
医疗服务包括线上预约、线下首诊、病历获取、线上复诊、电子处方、医疗费用结算和配药服务。其中,线下首诊、检查、治疗服务也可由微医运营的互联网医院线下服务中心提供。
健康维护服务主要针对慢病患者,包括综合管理和流动医疗等服务。具体而言就是由互联网医院赋能、医保直接结算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基于每位会员的数字健康画像,提供从个性化治疗和康复方案、复诊、开处方、配药到重要指标监测,再到饮食、运动定制化指导。以2019年5月推出的“糖尿病管理项目”为例,患者病情控制率从49.4%的行业均值显著提高到64.1%。?
医疗的目的是治病救人,需要严格遵守科学规律,因此天然是严肃的。所谓“严肃医疗”,宗旨是以最低成本、最小痛苦治好病。而“消费医疗”则不同,驱动力不是病痛而是美好生活的追求。发掘、唤起相关需求的行为就是所谓的“种草”。
而在支付侧,中国医疗健康最大的单一支付方医保只为严肃医疗买单。2020年疫情期间,微医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打通医保在线支付。目前旗下27家互联网医院中有17家已开通医保支付。具体而言,微医为合作地区慢病患者提供线上线下复诊、电子处方、在线医保结算、药品配送及慢病全程管理等一条龙标准化服务。
2018年,针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基层医疗,微医与县级卫健部门合作,推出“流动医院”——载有生化分析、B超、心电图等设备的改装医疗检查车,可进行7大类53个项目的检查。
当然,远程诊疗、会诊功能也是必备的。目前微医在全国“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服务覆盖2800万居民,西藏、青海、甘肃等边远地区基层群众第一次在家门口接受了现代化医疗服务。
2019年,山东泰安16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部接入微医慢病管理,患者人均就诊时间从“小半天”线下奔波到“半小时线上复诊”,单次处方金额较2019年下降12.7%,同时也减少了当地用于慢病的医保基金支出。目前微医正在向山东全省16个地市快速复制“泰安模式”。
2020年,微医协同天津市2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基层数字健共体”,以云管理、云药房、云检查等数字化赋能手段,大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充当“家庭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同时向上打通与各级医疗机构及医保的信息共享,促进纵向贯通融合。

长远来看,数字医疗服务势必成为“数字大健康”的主赛道。根据“沙利文”资料,2019-2030年间,数字医疗服务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2030年市场规模达7390亿,届时健康消费电商及非处方电商市场规模分别为6300亿、2370亿。?
微医的数字医疗服务,一方面改善了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缓解资源分布与用户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提高慢病管理的有效性,并双向降低医保与患者的负担。进入2020年,微医营收增长近300%、亏损迅速收窄,这说明微医的商业模式已经完成闭环,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曲谱网曲谱网_:但斌:去长期持有利润能连续10年、20年都增长的公司
但斌最新发声:去长期持有利润能连续10年、20年都增长的公司,不去猜谁是下一个轮动板块
来源:红刊财经
精彩观点:
全球大放水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因,不必过度担心短期的扰动因素。
好公司业绩如果能够持续增长,调整过后还有望会创新高。
市场有没有韧性,最终取决于估值的变化,如果龙头企业估值合理,再加上业绩增长,表现自然会有韧性。
全世界比较发达的市场中,真正好的公司不超过100家,投资其实就是长期坚守最好的公司。
投资是共赢的事业,好公司没有天花板。
4月21日下午,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在《大咖面对面》节目中,表示大放水时代,影响一定是长远的,不用过于担心短期的扰动因素,要放眼长期。
对于价值投资应该如何买卖,但斌认为投资就是围绕最好的公司去做长期坚守,如果拥有了会下金蛋的鸡,就不要思考把鸡杀掉的问题。
以下为直播的讨论环节(有删节):

通胀后的紧缩风险是短期的不必过度担忧
有业绩支撑的白马股股价还有望创新高
提问:去年以来各国为应对经济下行释放了很多流动性,这导致自去年三四月份至今年年初,股市、大宗商品、房市都走出了一轮较长的上涨周期。但今年的通胀预期来势汹汹,流动性收紧预期压力下,今年的A股市场将如何演绎似乎越来越复杂了?
但斌:1913年1美元到现在的购买力只剩4分钱,美国过去7年印发的钱是过去200年之和。特朗普下台前为应对此次危机印了2万亿美元,拜登上台后印了1.9万亿,现在还要印2.9万亿做基建,并表示不够会再印10万亿。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人类漫长的岁月中,每次遇到大的危机,政府都会印钱,而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主要因素,人们所担忧的通胀后的收缩其实反而是次要因素。
回看2008年,因金融危机美国开始使用QE,每个季度750亿美元在市场释放流动性,一直持续到2014年、2015年。当量化宽松结束时,股票市场确实稍微回调了一下,但从2015年又上涨到了2020年。这次美国政府释放了更多的流动性,刺激效果并不会因为短期的扰动因素消失,就像我国2008年投放4万亿后,房价一直上涨,即使中间出台了很多针对房地产的政策,也都没能阻碍地产价格的上涨。
当货币供应量很大的时候,它的影响不会只有一年,而是可能会出现10年、20年甚至30年的影响。对于这次放水,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是长远影响,短期可能会有一些令人担心的扰动因素,但一定是次要的,我对此并不担心。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的硬资产在这样的大放水时代都出现了很好的正向变化。
提问:聚焦当前市场,有一个很火的话题,“一天倒下一只白马股”,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但斌:白马股接连倒下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2019年、2020年股价持续大涨,今年年初也继续上涨了20%~30%,从经验来看,这时候往往是行情的尾声,中间出现调整很正常。一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并没有很高,但股价却涨了几倍,所以短期必然会出现调整。
二是此时无论业绩好坏,公司总会集体下跌,主要是因为牛市中对利空不敏感,而熊市对利空总是特别敏感,对利多反应相对迟钝,除非利好超预期。比如近期一些医药龙头公司,随着业绩的增长已经重新步入了上升趋势。所以股价的涨跌还是取决于公司本身的长期业绩,当然如果有的白马公司商业模式本身有缺陷,那股价很可能就回不来了。或者如果以前商业领域处于蓝海,现在变成红海了,未来也会面临很大问题。而如果公司业绩能够持续增长,调整过后股价就还有望会创新高的,所以白马股投资者也需要去区分对待。

美股好公司估值并不贵
投资就是长期坚守最好的公司
提问:在很多人看来,“永远涨的一个是房子,一个是美股”,所以总会有声音说美股泡沫太大了,您怎么看?
但斌:我个人的观点是美股的估值并不贵,或者说一些好公司的估值并不贵。大多都在30倍上下,它们做的是全世界90亿人的生意,赚的是世界的钱,全世界40%的利润被美国公司赚走了。美股龙头公司30倍的估值叠加20%~30%的增长,估值并不贵。为什么美国股指韧性更足?也正是因为占纳斯达克比例接近50%的公司,估值并不高。
再比如烟草公司,虽然出于社会责任我们不会投,但美国的烟草巨头公司只有十几倍的市盈率。中国的烟草公司并没有上市,但我们可以看到,电子烟公司在香港上市后的估值很贵。美国的军工龙头市盈率也只有十几倍,非常便宜。我们的军工企业为什么总是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就是估值太贵。
市场有没有韧性,最终还是取决于估值的变化情况,如果龙头企业估值合理,再加上业绩增长,表现自然会有韧性。我们说2007年A股股指在6000点,现在在3000点,原因是什么?这和我们的发行体制有很大关系。过去是审批制、核准制,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所以很多公司本应该20倍、30倍的市盈率,但一上市市盈率就上百倍,上市后自然会往下走。另外,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很多好公司在美国或香港上市,上市后上涨几百倍、几千倍的很多,它们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享受到了中国发展最好的成果,然后又享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利好并在海外上市,这是我们A股市场有缺陷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合理去理解,你就明白为什么美国的公司这么好了,它一定是具备合理的逻辑的。
提问:所以就像您在书中谈到的,很多企业漫长的时间一直坚守价值。如果我们的市场未来的制度和投资者不断进步,也一定会在某一时间形成一个非常良性的环境。
但斌:对。曾经A股市场很热衷于炒垃圾股、炒重组、炒高送转。但自2017年以来,特别是外资参与到中国市场后,原来的短期炒作风气正在改变。因为海外一些大机构,资金量很大,根本不屑于做短期波动,当市场变化不大的时候,它们更愿意去长期投资。
全世界比较发达的市场中,真正好的公司不超过100家,投资其实就是围绕着最好的公司去长期坚守。很多朋友说科创板部分公司成交量急剧萎缩,我认为这是必然的结果,美国退市的公司远远比上市的多,而中国才刚刚开始逐渐步入常规退市,但A股市场越来越市场化、规范化一定是大势所趋。
提问:对于近期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大股东减持行为,您的看法是什么?
但斌:减持本身是很正常的,我们看到体育品牌的股票在香港暴跌,原因也是大股东减持。但在市场经济的调整下,减持不一定会导致公司股价出现问题。比如我们最大的社交平台公司,它的老总每次减持股价都是上涨的。
再比如香港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配股500亿,如果这家公司在A股,很多投资者一定会说这是在“抽血”。在开放的市场中,资本市场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让好公司通过融资变得更好,如果抽一次血后没有发展得更好,当然会遭到用脚投票,但如果配资可以让公司具备更长期的竞争力,市场自然是会投赞成票的。所以交给资本市场自己去配置资源一定比管理层决定谁能配,谁不能配更有效率,且是长期更优化的一种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商业模式的公司都喜欢到香港或境外上市的原因,因为那里更有利于市场化运作。

投资就像买房子,要为长期持有而买进
提问:今年某只非常知名的基金,一个季度被基民赎回了一半,您身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践行者,谈谈您对价值投资观点吧。
但斌:昨天我转发了一个表格,对于公募基金而言,一般秒光的时候就是顶点的时候,而出现大额赎回的时候,基本就是低点了。最近我们发现,在大进大出方面,很多股民、基民已经慢慢开始成熟了,不会因为短期的调整对基金经理就不信任了,总体来看还是有更多人愿意去加持的。
这几年,很多公私募基金赚了很多钱,可真正赚钱的基民却很少,很多人买基金也像炒股票喜欢板块轮动,风格切换,但其实这样做是很容易亏钱。假设你有一个亿,去年年初你觉得牛市来了,买进券商股,然后券商股下跌了20%~30%;年中大家说崛起要靠芯片,你换仓买进芯片股,又下跌了30%;年底你看好新能源,最高又下跌了40%;今年大家炒作碳中和,最后又下跌了,你的一亿很快就没了。
投资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公司,可以做个简单统计,如果一家公司连续10年、20年每年利润都增长,那它大概率是个大牛股。换句话说,如果以这些公司去做投资标的,投资者就不用总去猜下一个板块轮动会是谁,但过去很多年我们的投资者形成的这种投资文化很难被改变。
大家近期总是说抱团取暖、割韭菜,我其实不太认同这个观点,投资是共赢的事业,而不是零和游戏或者期货,股票是可以靠利润增长实现共赢。而所谓的抱团取暖我认为用英雄所见略同更为贴切,好公司是没有天花板的。好公司的商业模式通常是非常简单可靠且容易理解的,如果一家好公司只有我们东方港湾知道,别人都研究不出来,其实我们也赚不了太多钱,只有大家都认为公司好,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
每个国家都愿意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因为它确实能通过资源配置让优质公司变得更好,所以投资需要积极的心态。例如,即使一些有泡沫的公司,如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泡沫之上又诞生了新的伟大模式。再比如新能源汽车,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参与,可能某个阶段会存在泡沫,但泡沫沉寂后,也会真正诞生出几家非常好的公司。
提问:有投资者问,价值投资也不能一直持有,总有卖的时候,关于怎么卖但总能否谈一下?
但斌:我们国内有一个错误观点“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如果你是自有资金,不是我们这样的资产管理者,有预警线、清盘线,我觉得投资就像买房子。比如2008年你在深圳花1万多、2万多买房子,现在涨到20万、40万了,你会把房子卖掉吗?或者在10万的时候你就会卖掉吗?如果你卖掉了,当时确实赚到了钱,但之后的价格依然在上涨。这和投资是一样的道理,比如你花1亿元买了某家公司,之后市值涨到了300亿、500亿,每年即使百分之二的派息,收益都有几亿元,我们拥有下金蛋的鸡,为什么要把鸡杀了呢?
我们做优质资产的配置,是因为只有优质资产才能抵御通货膨胀,过去100多年历史中,钱是长腿的,曾经的万元户,现在可能1个月都不够用,当时1万元存在银行现在也就两三万,但当时的万元户就像现在的亿万富翁。而如果你当时用1万元做投资,能在北京买好几套四合院。所以说只有优质资产才能穿越周期变化,当你持有这些优质资产超过10年,风险是和债券等同的,当你持有周期超过15年,风险其实小于债券的。这种投资你又为什么要卖呢?投资一定要为长期持有而买进。

电动车行业最终胜出者将是凤毛麟角
半导体、医美行业估值都不便宜
提问:在上海车展上可以看到,很多传统车企都开始制造新能源车了,甚至一些跟车没有关系的企业也开始进驻新能源汽车领域了,对于造车新势力您怎么看呢?
但斌:我刚才说的从蓝海变成红海的就是这个行业。电动车行业无疑是未来10~20年类似于智能手机时代来临的长远赛道,但大家都看到赛道了,过去是少数企业参与,现在是很多企业都来分一杯羹,这时候我们就要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我们一直比较看好这个行业的核心是无人驾驶或者是车的架构部分。目前华为已经进入了市场,但已有某汽车新势力的老总在微博明确表示不会用华为的产品,但如果它们自己造这个基础架构或者软件,其实挑战是非常大的。换句话说,华为的软件一辆车可以赚5000~10000元,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己开发产品,最终一定会价格下杀进入红海领域,但如果大多数车企都用了华为的架构,那华为就赚钱了。回看车企的历史,这个行业很残酷,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最终能够胜出的企业少之又少。
提问:行业上,近期大家很关心缺芯的问题,2019年到2020年初,半导体也走出过不错的行情,投资者很想知道,今年会不会因此使得行业出现大的行情机会呢?
但斌:投资是一个比远见的行业,如果缺芯,全世界向相关企业的投资就会非常大,几年后可能就会从缺芯的局面转为供给量过剩了。投资可能前几年会涨,但未来能不能继续涨就不一定了。包括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制约,我们也意识到相关产业受制约因此投资了很多,其实全世界都在加大投资,当投资量能释放,很可能两三年后就过剩了。另外这类行业如果给很高的估值其实难度挺大的,凡是周期性的行业都是很难给很高的估值的。
提问:有投资者还想请您谈谈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
但斌:其实我们对杠杆类的商业模式是敬而远之的。为什么香港的房地产公司估值相对高一些?因为负债率只有20%,属于持有型企业。而持有的过程中房租还可以提价。但我们国内几家龙头企业,负债率则很高,某种意义上只要银行一断供就面临破产了,经济压力非常大。所以这一类商业模式相对来说只能做波段,很难长期投资。
提问:对于当前很火爆的医美行业您怎么看?
但斌:医美行业我们比较看好,随着中国富裕度的提升,人都是爱美的,而且不光女性,现在很多男性也很注意个人形象,所以未来的需求会很大。但目前相关公司的估值都比较贵,这对投资是个考验,它们的赛道可能是20年~30年,最终谁能跑出来还看不清,但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提问:还有投资者提到了中药行业,想请教但总的看法。
但斌:传统的医药行业我们之前也投资了很多,现在最确定的就是类似于垄断性的品牌,不断提价的,表现也是很好的,但相应的估值也很贵。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趣快排SEO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曲谱网曲谱网_:肿瘤治疗“黑幕”被医生亲手揭开,群情激奋后,现实问题更棘手?
来源:环球人物

卫健委已经表态要严查张煜文章中反映出来的“过度医疗现象”,陆巍到底是为了治病救人还是利欲熏心,相信很快会水落石出。然而,关于“个体化治疗”的争议,恐怕短时间内还将持续。
|作者:隋坤
“我叫张煜,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一名普通的肿瘤内科医生……今天要说的是目前肿瘤治疗中出现的大量不良医疗行为和一些肆无忌惮的医生。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人财两空的悲剧发生?实事求是地说,很多是由负责治疗肿瘤的医生造成的。”
4月18日,张煜在知乎上发文称,自己作为一名一线医生看到了肿瘤治疗中的“黑幕”。他举例称,一位叫陆巍的医生“让患者花费增加10倍,却更早死亡”,并表示这在肿瘤治疗当中不是孤例。随后,他将矛头对准了医疗监管系统。
文章发布后不久被张煜删除,但引发的全网震动仍未平息。
4月19日,新华社每日电讯发布评论,表示“删了帖子但删不了问题”。同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立即组织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然而,在“力挺张煜、支持严查”的叫好声中,也不乏来自医生群体的另一种声音。
济南某三甲医院医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张煜所说的“过度医疗”其实只是个例,却被公众当作了普遍情况。
还有医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陆巍的医疗方案可能有问题,但类似的“超适应症用药”(注:所谓超适应症用药,是医生借助经验采取的用药方式,没有经过大量人群验证,也没有写进药品说明书),在面对某些极端病例时候是可以理解的。
长久以来,关于医疗监管、过度治疗、医疗红线的话题,每每都能戳到大众神经。而其中问题的复杂性,也远远超出多数人的认知。
花费增加10倍却更早死亡?
张煜的文章一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当前肿瘤治疗中的乱象”“发生不良医疗行为的原因”“一位医生怎样让患者花费增加10倍却更早死亡”以及“他的期望”。
在第一部分中,张煜表示肿瘤疾病的死亡率如此高,原因除了“诊断时已处于较晚的分期”,还与“(某些医生)不规范甚至错误的诊疗”有关。
“在过去1年多时间里,仅仅我自己就遇到了几十家医院超过百例的肿瘤患者接受了不当甚至错误的治疗,即明显违背了肿瘤界公认的基本原则的治疗。”张煜说,这些“不良医疗行为”无一例外地导致患者的花费大幅度增加,并对患者带来伤害和痛苦,甚至有部分患者因此死亡。
北京某肿瘤科医生对《环球人物》记者介绍,张煜文章中质疑许多医院故意不遵从医疗界最权威的肿瘤治疗指南(包括中国CSCO指南、美国NCCN指南或欧洲ESMO指南),可以理解为“医疗界权威组织和部门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案制定的教科书”。
至于行业内为何会出现这种乱象,张煜给出了三个原因:一是缺乏监管;二是“部分医生为了获取利益而进行更改”;三是患者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能选择相信医生而难以了解到治疗错误,甚至即使知道治疗错误却也无力反抗”。

张煜用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普外科医生陆巍举例。
他说,陆巍在给一位患者进行诊疗时,用了“目前认为最不可靠的”NGS测序抽血检验,并采取了“奇葩的二线治疗方案”,还推荐了“无效、昂贵、不合法的NKT治疗”,涉嫌“滥用辅助用药”。这个方案让患者“花费比常规治疗高了10倍以上,积蓄全无并欠下十多万债务,但生存期明显缩短。”
因此评价这位同行时,张煜用词颇为激烈:“他(看起来)和蔼可亲,说的话令很多患者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很遗憾,这只是表象,实际上他行为败坏、道德沦丧。”
舆论迅速发酵,网友群情激愤,对张煜“揭露黑幕”的勇气大加赞扬。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转发媒体报道后评论称:“标题有点狠,容易被百姓误解,这些乱象不是医生的问题,是社会和管理的责任,总体可信度和我的支持度90%。”

·张晓东医生微博截图。
不过,也有医生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表示,张煜说的某些情况确实存在,但只是个例,而且对于他的一些提议也持保留意见。
难以推进的“个体化治疗”
张煜不是第一次公开抨击陆巍。
早在2020年10月18日,他就曾在知乎上贴出陆巍针对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的手写化疗方案,并对该方案提出了诸多质疑。其中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方案中让病人自费进行“动辄超过10万”的NKT免疫治疗,这是“不规范”,“非常不负责且浪费钱”。自媒体丁香园通过采访专家,对张煜的部分质疑表示认可。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肿瘤科医生对张煜的看法也表示支持,“个人认为,现阶段做这种临床应用的医生没有职业道德。”
从张煜两次发帖揭露“黑幕”似乎可以确认,陆巍医生的确有超越常规治疗指南外的医疗行为,那么到底是治疗指南出了问题?还是医生主观认知局限呢?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要知道,指南里的治疗方案并不是凭空而来。定这些方案时,相关部门会招募一批志愿者,根据PFS(无进展生存时间)和OS(总生存期),将治疗方案分成了一线、二线、三线。”
“但在许多极端情况下(尤其是肿瘤治疗中),医生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在与家属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会选择‘超适应症用药’,甚至有时也会有家属主动要求超适应症用药。这往往是为病人生命做‘最后一搏’。往往这种时候,医生更改医疗方案,突破指南方法进行治疗的情况就有可能出现。如果将此类情况简单地解读为‘医生都是利益熏心’也是以偏概全的。”
在张煜的文章里,“监管”一词是高频词汇,全文共出现了10次。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呼吁国家设立不良医疗行为的红线并严格监督执行。
不过,“不良医疗行为”的标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张煜称,“胡乱更改标准治疗方案”可谓是肿瘤治疗中“危害最大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个表述,不少一线医生颇有微词。
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每个人体质不同,经济条件也不同。就算是指南里的一线治疗方案,也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
“很多时候,指南里的一线方案是A药+B药,二线方案是C药+D药,但有的患者最有疗效的方案可能是B药+D药。这种时候,医生到底该不该按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再加上病人的经济情况各有不同,延伸到临床的治疗方案选择上就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这是一个人伦道德和医疗技术交错纵横的难题。”
在临床当中,即便医生没有面临病人将要死亡的极端情况,突破指南的‘个体化治疗’也不是多么新鲜的事情。
有医生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红线再收紧,那么新的问题也将出现。比如会有医生为了自保,不考虑病人的特殊情况,坚持按指南中的治疗方案用药,这样即便病人的治疗效果不佳,医生也是不用担责的。”

·陆巍针对某晚期胃癌病人的手写化疗方案。
现实版“我不是药神”争议持续
在采访中,有医生表达了自己对当前医疗现状的不满,跟《环球人物》记者谈到了聊城一起案件。
2019年2月,山东聊城某医生为了延续一位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在不获利的情况下,向患者推荐了未经国家批准生产、进口的抗癌药品“卡博替尼”以及购买渠道,后被患者家属,其中的法理、情理引发社会热议,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我不是药神》。
这名医生说:“这起案件对于医生群体影响很大。很多医生从此之后选择‘明哲保身’,不再向病人‘多嘴’。大夫也是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一个病人将自己的一切都搭进去,显然不合适。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吃亏的还是病人。但医生也很无奈。”
本次事件引发热议后,很多肿瘤患者也十分关注后续进展。
一位肿瘤患者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医疗上的标准方案几乎没法制定,要制定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查过程。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肯定希望医生能完全根据我的情况制定方案,而不是严格遵循医疗指南。”
另一位患者比较激动地说:“如果发本指南,然后所有人严格按指南开处方,那医生这工作给干就好了。”“很多医院本来就不给开适应症以外的药了,即便这个药有明显的疗效,我们患者该怎么办?”“给医生一个冒险的勇气!”
但也有人表示担心,如果医生都能不按指南来进行治疗,那么是不是也给个别无良医生留下漏洞可钻?一位患者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张煜说的关于陆巍的情况属实,那有关部门还是应该严惩不负责任的医生。”
据《环球人物》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有医院内部领导私下叮嘱医生“慎用指南之外的治疗方案,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目前,卫健委已经表态要严查张煜文章中反映出来的“过度医疗现象”,陆巍到底是为了治病救人还是“利欲熏心”,相信很快会水落石出。然而,关于“个体化治疗”的争议,恐怕短时间内还将持续。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趣快排SEO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曲谱网相关曲谱
- 音乐安卓版1120发布:智能煲机、智能曲谱等新功能QQ
- 洛奇GM音乐会搞笑登场谱新年欢乐颂
- 歌曲《一生所爱》吉他谱附带解读!
- 葫芦岛11岁男孩获赞“魔音小王子”捡辣条袋上歌曲简谱学习
- 抖音最火的爱情说说短语唯美好听怎么听都不会腻
- 山地垂直自然带知识总结(附18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 拱北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熊振国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同谱全民健身曲共圆体育强国梦
- 收藏好慢慢听!!10首穿透灵魂的英文经典歌曲
- 小提琴演奏家宋晓晨跳楼自杀年仅38岁曝原因引人泪目!悲痛
- 《陈婧霏》:谱一曲仲夏的梦
- 刘涛蒋欣主演《欢乐颂东方卫视首次打造季播剧
- 「知青岁月」两只老虎
- 简朴是种半懂的痛从马云吃方便面咸菜可以知道
- 网易新闻
- 小小说:唱山歌的忧与乐
- 王正谱到张家口赛区检查
- 牢记4点轻松读谱不是梦!?学钢琴如何阅读钢琴乐谱
- 有没有比较好的记忆技巧??五线谱有最快的记忆方法吗
- 听来自星星的孩子为你弹奏爱的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