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内蒙古乌金腐败倒查20年观察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04-27 02:57
曲谱网

曲谱网_:体育总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赴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4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赴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传承香山革命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参观《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并在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苟仲文带领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总局在京党组成员出席活动,驻总局纪检监察组、机关各厅司局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大家认真参观“‘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等5个部分的展览,观看《北平和平解放》《开国大典》等影像资料。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大家对《党委会12条工作方法》、《北平解放报》、“渡江战役用船”等图片、实物、文献档案展品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重温了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的革命实践,接受了一次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党史学习教育。

曲谱网

曲谱网_:自强不息 大地“清华” 清华大学一百一十年的“红色追寻”

  自强不息 大地“清华” 清华大学一百一十年的“红色追寻”

  这里曾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之一;这里草木葱茏,繁花绽放,是1000多种植物的栖息地;这里曾是清代皇家园林的旧址,东西合璧的建筑诉说着“融通中外”的沧桑历史……

  “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漫步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泰戈尔访华曾下榻的工字厅,梁启超、朱自清等居住过的古月堂,古典优雅的二校门,荷塘月色下的“水木清华”……一处处古色古香的雅致景观,总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参观。

  从一所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成长为如今面向世界、自信开放的知名高校,清华大学110年来跌宕起伏的历史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始终相伴同行。

  这座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中诞生的高等学府,不仅亲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沉沦与屈辱,也深度参与民族的奋起与复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也锻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

  4月25日,在古老又年轻的清华园,全校师生、众多校友欢聚一堂,共同为母校110岁华诞庆生,回望清华寻求救亡图存之路的时代烙印,感受一代代清华人为民族奋力拼搏的赤诚之心,也展望年轻学子们在祖国新征程上为民族复兴播撒的新的希望。

  “自强不息”:熔铸清华的精神底色

  春日,清华学堂北侧一座砖结构的简朴建筑前,学子们往来穿梭。这座建于1911年的建筑,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名为“同方部”,其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之地。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曾在此以《君子》为题为师生演讲。他借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诗句,激励清华师生奋发图强,“为社会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

  从此,“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君子”品质,便被尊为清华校训,铸入校徽。如今,在清华东门的青石、主楼大厅的正壁、清华学堂前的石碑等地,人们都能看到这八个字。

  110年来,清华校训在不同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然其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爱国奉献、心系天下的内核,却始终滋养着一代代清华人,成为镌刻在他们心中的印记,激励他们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每一刻,以求真务实、行胜于言的态度,用实际行动作出贡献。

  “清华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知耻图强’的特殊烙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自强是清华的精神底色和基因,而发愤图强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祖国尽快强大起来。”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之后,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

  1911年,游美学务处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当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从此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后来,学校把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一直到今天。

  最早建于1762年的古式庭院——工字厅,曲廊勾连,是清华园内一处著名古建筑,今天是学校党政机关办公场所。110年前,这里就是“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行政办公室……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1925年清华开始筹办大学,成立大学部,设立国学研究院。1928年夏,清华学校由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由此转变为一所独立的综合大学,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崭露头角。

  “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由南迁到复员,经历帝制、军阀、国民党各时期的统治,到今成为人民的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清华教授冯友兰曾在《解放期中之清华园》中说。

  从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创造战时高等教育奇迹的西南联大,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一代代清华人前赴后继,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寻求救国图存之路,为保家卫国奉献青春和生命,成为推动民族独立解放的重要力量。

  清华校河河畔,有一座“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的纪念碑。碑身上镌刻的名字,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65位清华英烈。每年清明节,师生们都会在此祭扫缅怀。

  这些名字中,有清华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之一、被捕后坚贞不屈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的施滉,有在渣滓洞与敌斗争被秘密杀害、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刘国鋕,有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队员、在对日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的共产党人岳岱……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在电影《无问西东》中,飞行员沈光耀冲向敌舰的那一幕,那一句“妈妈,对不起”,曾让无数人落泪。而他的原型,便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业生沈崇诲。

  “九一八”事变后,沈崇诲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行教官。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强行登陆,他所在的空军第二大队奉命出击,重创敌舰数艘。8月19日,他与战友驾机出击,在无弹可投的情况下,冲向最大敌舰“出云舰”,以身殉国,年仅26岁。如今,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清华英烈碑上,激励着清华人奋勇前行。

  与他一样满怀爱国热情的还有清华学生韦杰三。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23岁的他在参加游行集会抗议“八国通牒”时,连中四弹、医治无效后牺牲。如今,在清华园中的断石柱纪念碑上,人们还能看到这位年轻学子的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

  清华大学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王向田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清华的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宣传抗日、组织游行,大批骨干人才锻炼成长,许多人后来走向抗日前线,为国捐躯。

  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时年22岁的中文系学生蒋南翔,为此次运动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一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吹响了唤起民众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

  在清华大礼堂西侧,闻一多先生的红色石雕傲然矗立。山上有一座古式六角亭,为纪念闻一多,被命名为“闻亭”。学子们经常在此诵读。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任教于清华和西南联大的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年在昆明被暗杀。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无畏勇气和爱国精神,至今激励着学子。

  在清华著名景观“水木清华”,闻一多好友朱自清的雕像也静坐于湖边,山林掩映,湖畔春花绽放。这里原为咸丰皇帝旧居近春园的核心地带,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寻找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胜景。

  抗战爆发后,清华中文系教授朱自清随学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艰苦环境中悉心培育人才。他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尽管身患重病,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嘱咐家人拒领美援面粉,始终保持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在清华,还有一座“三院遗址”纪念碑。这里曾是清华最早兴建的建筑物之一的三院,在抗战期间遭敌寇破坏。1926年,清华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此诞生,支部成员有3人。

  “1926年到1937年,清华换了27任党支部书记,斗争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党组织一直没有断,在革命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清华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王向田说。

  数据显示,到1949年,学生中党员数量已近10%。20多年间,有690多名共产党员在清华园学习和工作过,其中就包括1936年在清华秘密入党、在地下战线屡建奇功的优秀共产党员熊向晖。1965年底,教师中的党员比例达50%以上。

  “爱国奉献”:贯穿清华百年岁月

  1960年,北京昌平燕山脚下,一座不起眼的院落悄然建起。为开创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一支平均年龄仅为23岁半、200多人的清华师生队伍,怀揣着“核能梦”走进这里,参加屏蔽试验反应堆建设,此后潜心研究数十年。

  “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60多年后,这座被称为“200号”的小院,成为世界最活跃的核能技术创新基地之一的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这里诞生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建造、自行运行的原子反应堆,完成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研究,为我国“两弹一艇”作出重要贡献。至今,“建堆报国、建堆育人”的“200号”故事,仍在清华师生中流传。

  爱国奉献,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清华的百年岁月。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师生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取得了众多国内首创、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也培育出一批批“又红又专”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

  清华建筑系在梁思成教授主持下,参与完成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为满足国家需要,清华开办农田水利、化学工程、地质采矿、气象观测等专修班,率先创建原子能等新技术专业。

  在北京密云区,巍巍燕山怀抱深处,一座浩渺水库,犹如深山明珠,分外清凉。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水库、北京最大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20世纪50年代,清华水利系等100多名师生在这里设计完成水库设计,为解决北京饮用水问题付诸智慧和心血。

  今年3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场学术成就展盛大开展,只为一位99岁的老人——吴良镛。这位被称为“国匠”的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70余年来一直坚守在清华的教育和研究岗位,并致力于城乡人居改善实践。他深度参与北京市规划设计以及京津冀、长三角、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等区域规划设计研究,为中国及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竺可桢、茅以升、吴宓、马寅初、钱钟书、曹禺、季羡林、吴晗、钱三强……110年来,清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一大批英才也放弃海外优渥条件,来到清华,投入人才培养和祖国建设中。

  在新清华学堂的排练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6岁博士生傅宇杰一遍遍地排演邓稼先生前感人至深的话语:“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一定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要是能干成这件事,我邓稼先这一辈子就会过得很有意义。为了这个事业,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部由傅宇杰主演的话剧名为《马兰花开》,由清华师生创作并排演,生动讲述了清华校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人生。自2013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13个省市进行了78场公演,观众超11万人次。

  而扮演邓稼先,也让傅宇杰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邓稼先非常纯粹,他的人生选择就是要以所学报效祖国和人民,因此放弃海外安逸的生活,选择28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傅宇杰说,“爱国就是他所代表的清华人的精神,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数据显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

  我国水利水电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的张光斗院士,在清华执教60年里,为国培养出10多位院士,学生超过5000人。89岁时,他仍到三峡工地检查工程质量,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殚精竭虑。

  1937年,张光斗获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但他却选择回国。“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老百姓养育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效力,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服务。”他在婉拒留美邀请时说。

  2004年,57岁的姚期智也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他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出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开启全新学术探索。这位图灵奖获得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的全职回国,被认为是“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

  在清华,姚期智下大力气培养本科人才,推动计算机学科发展,创立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建设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等,一步步向“培养世界一流计算机人才”的梦想迈进。

  “培养中国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在清华的办公室内,已年过七旬的姚期智说,“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清华非常重要的目标。我希望培养的学生能立足中国、领跑世界,尤其要有中国心,能对中国的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积极贡献。”

  “行胜于言”:青春为国强民富而绽放

  在福建福鼎市大嵛山岛东角村,村里废弃已久的鱼露仓库,摇身一变,成了兼具茶饮、阅读、观影等多功能的礼堂。这一切,都源于清华建筑学院师生的“化腐朽为神奇”。入户调研、测量设计、绘制施工图……师生们对村庄闲置房屋进行设计改造,打造服务空间,还帮助村庄制作旅游文创产品,为这个临海山坳里的小渔村带来切实改变。

  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过去3年多,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已在河北、山东、云南、福建等15个省市设立25个站点,并带动全国60余所大专院校的1500余名师生参与到各地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规划建设中。除改善村貌外,清华各院系学生还发起文创设计、产业孵化、垃圾分类、乡村旅游等多个项目,推动农村增收。

  清华社科学院的博士生沈圳,2019年起就参加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公益服务项目,如今已是山东济宁支队队长。尽管自己就是济宁人,但回乡几次都没顾得上回家。

  “我们经常在思考,什么是大舞台、大事业?难道只有大城市才是我们的舞台?我们想要为乡村做些什么,不求惊天动地,只用行动去做。”带着这样的希冀,沈圳带领队员们走进乡村,想方设法帮助村民改善生活和村貌,“为村民修过门、设计过房、看过宅基地,还帮留守老人修理坏了的电视,真切感受到乡土中国的模样。”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其内核是家国情怀,体现了清华人的使命担当。”清华团委副书记程正雨说,几年来,学生们踊跃报名走进乡村和基层服务。“我们很多老校友都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贡献,这种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在清华,“行胜于言”是师生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百年清华的校风。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献上日晷一尊,在其底座镌刻着“行胜于言”的铭文。20世纪80年代初,清华人率先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成为彼时青年精神的象征,也反映了清华人重视实践、埋头苦干、不尚空谈的品质。

  秉承优良传统,续写时代篇章。新时代的清华人,牢记服务社会、助力国家发展的使命责任,在科研、扶贫、抗疫等一线接续奋斗,开拓进取。

  2013年以来,清华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南涧县,扎实开展教育、医疗、产业等多个重点扶贫项目,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底,南涧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32%,提前一年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清华迅速组织18支科研突击队,夜以继日加快研发。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团队的10多名成员,去年以来一直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疫苗研究和抗体研发,两个春节都在实验室度过。他们成功分离出数十株具有强效抗病毒活性的中和抗体,其中2株正在中美两国开展临床研究,将为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提供强有力的医学干预手段。

  2020年,清华牵头承担重点研发项目30项,连续五年居于全国高校首位。“十三五”期间,清华共牵头承担重点研发项目148项,涉及42个重点专项。

  而一批批年轻学子正接过支教的火炬,唱响青春之歌。20多年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有360多名学生志愿到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宁夏等西部省份支教,惠及数万名当地学生。

  来自陕西省延川县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杨波,怀着对国家资助读书的感恩之心,大一时就开始参与支教活动,希望通过支教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有些许改变。在青海西宁湟中一中支教期间,一周上3个班的化学课、批阅试卷到凌晨、到学生家里家访,都让他觉得充实。为激发学生兴趣,他还开了化学实验直播课,表演“撒盐起焰火”“大象牙膏”“空瓶起白烟”等化学魔术,受到学生热捧。

  从感恩到责任,让杨波在基层中成长,并于支教期间选择入党。“清华的校风是行胜于言,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要看你做了多少事。”杨波说,支教经历让他看到偏远地区学生的期待,也更明确了使命责任,“我会继续志愿服务,以踏实的作风为祖国教育事业出力。”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清华共培养了4.4万多名高层次人才,80%以上毕业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创业。

  对于母校,一代代清华人浸润其中,充满眷恋。

  对于“清华精神”,1930年考取清华西洋文学系的国学家、语言学家季羡林曾说:“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曾在清华就读并任教的杨绛先生说,她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她期望学生“永记‘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曾在清华就读并担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的朱镕基认为,清华的精神是“追求完美”。因为每个人都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任务,在这里学习就感到自己要追求完美,要做到最好。

  作为清华第19任校长,邱勇自1983年考上清华后再没有离开这座让他眷恋的校园。在他看来,清华有最好的校名、最好的校友,也有最好的校园、最好的校训,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以及人生成长的力量”,让学生们能承担更大责任、走得更远。

曲谱网

曲谱网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内蒙古乌金腐败倒查20年观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内蒙古乌金腐败倒查20年观察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25日电 题:内蒙古乌金腐败倒查20年观察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张丽娜、王靖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区。过去一段时间,煤炭行业一边“高歌猛进”,一边“野蛮生长”,逐渐沦为腐败的温床。

  乌金蒙垢,必须重拳出击。从2020年2月起,内蒙古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要求,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对涉煤腐败倒查20年。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利用煤炭搞腐败,狐狸尾巴迟早是要露出来的,露出来以后就打。”“一方面对增量腐败坚决零容忍,另一方面对存量腐败只要揭露出来了也是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查账:翻个“底朝天”,近千人“因煤受处理”

  2020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建40多个专项工作组,翻旧账,查烂账,向乌金腐败开战。

  “开展专项整治是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重大政治任务,不是要不要干、能不能干的事,而是必须干成、必须干好的事。”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多次要求抓好责任落实。

  可是想在短期内撕开口子、挖出根子绝非易事。有的干部心存顾虑,貌合神离,当时负责查找问题的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杰敷衍塞责,查出的问题不痛不痒,严重阻碍了专项整治深挖彻查。

  “既然他不积极,那我们就先查他。”内蒙古纪委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刘占波说,“不出所料,查出王杰利用职务之便为煤老板谋利,收受他人款物,还违规入股煤矿获益。”

  倒查20年,剑指四方面的“毒瘤”:违规违法获取、倒卖煤炭资源,违规违法配置煤炭资源,涉煤腐败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煤炭资源领域问题扩散蔓延。

  探矿权、采矿权如何拿到手?股权交易背后有没有猫腻?灭火煤如何变成腐败煤?这些违纪违法行为,在程序上不会轻易留下破绽。“正因如此,查账必须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像起土豆一样一窝一窝地挖,办案必须啃下硬骨头。”刘占波说。

  退休多年的鄂尔多斯市原煤炭局局长郭成信对倒查惶恐不安,但又心存侥幸,“毕竟很多事都披着合法外衣”。然而,违法勾当终究有迹可循。经查,郭成信身处煤炭监管岗位,却以自己和他人名义在多家煤炭公司入股,案发时仍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截至目前,全区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受理涉煤问题线索3952件,立案694件982人,其中厅局级62人,县处级223人;结案54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02人,组织处理890人,移送司法机关101人。

  【记者手记】倒查谈何容易。如果思想上有差距、认识上有误区,其态度就不可能坚决,行动也不可能果敢。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一直没有改变高压态势,不论职务高低、贡献大小、退休与否,对涉煤腐败“露头就打”,旧账才得以查得明明白白。

  算账:一个都不放过,“三笔账”都要交账单

  查账是为更好地算账。涉煤腐败问题蔓延数十年,对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这些账必须算清楚。

  春回大地,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乌兰木伦湖绿水盈盈。谁曾想到,这片风景如画之地也曾遭腐败魔爪染指。

  2007年至2011年,一家能源公司向时任伊金霍洛旗旗长云卫东行贿数千万元,打着“乌兰木伦湖护岸工程”的幌子,盗采岸边煤炭资源。经初步评估,盗采煤炭资源量巨大。

  据内蒙古能源局统计,专项整治中,查实1513个煤炭问题项目,已建立台账逐一整改。经评估,其中有445个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全区正在通过收回探矿权、收回股权、补交矿业权出让收益等方法依法追缴损失。

  专项整治中,内蒙古不仅查处多位退休的高龄官员,还对一位去世官员立案,追回了一亿多元损失,还有两亿元仍在追缴。内蒙古目前已累计追缴涉煤损失超400亿元。

  煤炭领域长期成为腐败重灾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清。内蒙古将专项整治重点放在了促进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2020年,内蒙古修改《关于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的意见》,并印发相关文件规范煤炭资源配置,通过市场配置煤炭资源将最大限度地防堵涉煤腐败。

  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剑说,内蒙古狠抓违规违法问题的同时,还支持合法合规企业生产。2020年全区煤炭产量超10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能源供应得到保障。

  生态账更要算明白。内蒙古全面梳理煤田(煤矿)火区采空区灾害治理项目存在问题735个。目前各地正快马加鞭地展开生态修复工作,所有完成采煤的矿坑全部要求回填复垦。

  【记者手记】倒查20年,时间跨度大、涉及层面广、牵扯利益关系复杂,在官场造成很大震动。用办案人员的话说,“有煤的地区、管煤的部门、涉煤的企业、配煤的项目几无净土”。算清这一笔笔账,为的是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保护好自然资源。

  还账:抓紧“打补丁”,拧紧“安全阀”

  本着欠什么还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没什么立什么的态度,内蒙古专项整治工作既“向后转”,又“向前看”,坚决防堵涉煤腐败“增量问题”。

  通过对2000年以来在职和退休的公职人员进行全面排查,组织139万余名公职人员填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全区共有3413人报告从涉煤企业获利,涉及金额75.71亿元。为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行为,2020年内蒙古接连出新规、下决定,不断厘清权力边界。

  “煤炭领域的反腐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一朝涉腐,终身可追责。”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盟长罗青说,开展专项整治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务实之举。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问题上,必须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推进惩治涉煤腐败仍要持续走深走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曲谱网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