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教育扶贫:世界关注中国经验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04-27 13:48
曲谱网

曲谱网_:教育扶贫:世界关注中国经验

  促进教育普惠,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
  教育扶贫:世界关注中国经验

  作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4项目标(SDG4),优质教育如今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重点。教育对减贫具有重要作用,确保享有优质教育权、减少文盲以及促进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发展等教育重点政策可以改变农村贫困人口所处的困境,这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被认为是实现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战略。

  日前,教育扶贫国际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教育: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为主题,聚焦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探讨教育与减贫的关系,分享中国教育扶贫的成功实践与经验做法。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经过长期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世界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累计有514.05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高等教育向贫困生倾斜,促进了社会的向上流动。

  “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教育扶贫国际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普及有质量的教育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基础。

  另一组数据也反映出中国在教育扶贫方面所做出的扎实努力。2020年,中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较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截至去年底,义务教育阶段1.45亿学生中,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万贫困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田学军表示,中国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构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广泛动员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实施产业扶贫,帮助众多贫困乡村走上致富道路,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中国的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有助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从陇中黄土高原的深山到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从宽敞明亮的新校舍到免费职业教育“托底”……以教育为抓手,中国教育脱贫攻坚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也极大开拓了贫困人口子女的发展空间。

  赢得国际社会好评

  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优先事项和战略纳入其国家发展计划和项目中,但仍有不少国家弱势群体受教育权需特别关注。

  在发展中国家,教育和技能培训相联系,对于确保青年人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来使他们摆脱贫困至关重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估计,2030年全球仍将有2亿多儿童失学,实现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进展过于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脱贫目标,获得了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中国的成功实践表明,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消除贫困具有基础性作用。我相信,中国作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贡献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和创始会员国之一,将为世界提供教育减贫的经验与做法。”研讨会上,与会国际专家对中国减贫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功给予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和对外关系助理总干事马多戈就是其中之一。马多戈表示,人类为消除贫困奋斗了数十年,发展面向全民、有质量的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有质量的教育。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及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赤那帕认为,中国实施的教育精准帮扶对世界各国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都非常有参考意义。“中国使数亿人成功摆脱贫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赤那帕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贾尼尼看来,教育扶贫与发展公平、包容、有质量的教育紧密相关。贾尼尼十分赞赏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联盟的支持,以及为保证教育连续性做出的积极贡献。贾尼尼表示,教育必须要基于绿色经济的数字背景被重新考量,并使用终身学习的方法来驾驭世界的快速变化。“我们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全球团结,需要适当的财政支持以及经验分享来帮助我们加强教育,要基于合作精神,加快行动,让更好的教育成为现实。”她说。

  交流合作惠及各国

  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力分享了正在编制的《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教育精准扶贫案例集》,介绍了中国教育扶贫的重点举措和典型案例,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强教育扶贫领域的合作交流。

  “中国教育扶贫有4个重点目标,一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以及能够保证全民受到教育;二是加强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能力建设;三是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就业驱动型就业能力;四是推进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王力指出,基于这样的目标,中国从包容、公平、平等、精准和全面等五方面入手,制定了教育扶贫的政策框架。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累计有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而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中西部贫困地区孩子实现了“升学有路、就业有门”。目前,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学好一技之长,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在校生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精准对接贫困县实际需求,取得良好成效,为促进区域全面发展发挥作用。其中,6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超2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超46万人,培训贫困地区教师近10万人次,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此外,通过“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政策,在扶贫地区已建立起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埃及实施了和中国类似的教育扶贫策略,给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孩子提供免费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帮助贫困人口获得脱贫致富的技能。”埃及艾尔·凯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阿卜杜勒·拉曼表示,中国分享的教育脱贫经验对于全球共同探索教育互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拉曼十分感谢中国对埃及教育减贫工作的支持,希望双方能在教育交流合作中取得更大成果。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指出,中国的巨大成功和世界各地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看到:只要有坚定决心、不懈努力和科学策略,就能够普及教育,消灭贫困。“中国愿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大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携手推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秦昌威说。

孙亚慧

曲谱网

曲谱网_:一季度北京地区进出口稳中向好 农产品、铁矿砂进口大增

  北京4月26日电 北京海关26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北京地区(包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6773.7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同期增长8.7%。其中,进口5483.6亿元,增长9%;出口1290.1亿元,增长7.2%。

  自去年11月份以来,北京地区月度进出口金额连续5个月稳定在2000亿元以上,外贸形势走出低谷,趋于稳定。今年一季度,北京地区进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8.7%,较2019年同期增长1.5%,外贸规模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并小幅增长,外贸形势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国有企业进出口明显回升。今年一季度,北京地区国有企业进出口4556.9亿元,下降1.6%,降幅较前2个月缩窄10.1个百分点,占同期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的67.3%。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77.9亿元,增长38.4%,占23.3%;民营企业进出口593.7亿元,增长38.6%,占8.8%。

  对美国进出口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北京地区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不含英国)、美国、东盟、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其中,对欧盟进出口914.8亿元,同比增长27.1%,占同期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的13.5%;对美国进出口812.6亿元,同比增长133.4%,占12%;对东盟进出口663.9亿元,同比下降1%,占9.8%;对澳大利亚进出口416.5亿元,同比增长1.1%,占6.1%;对沙特阿拉伯进出口345.3亿元,同比下降13.7%,占5.1%。

  同期,北京地区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475.5亿元,同比增长0.4%,占21.8%;对中东欧17国进出口112.9亿元,同比增长39.7%,占1.7%。

  进口农产品、铁矿砂及其精矿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北京地区前五大进口商品中,原油进口1995.7亿元,同比下降11.2%;农产品进口563.6亿元,同比增长86.1%;汽车进口485.5亿元,同比增长27.6%;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409.9亿元,同比增长53.3%;天然气进口391.6亿元,同比增长5.7%。

曲谱网

曲谱网_:“我愿意当一辈子放映员”

  “我愿意当一辈子放映员”(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小传

  郭建华:女,1953年生,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从1976年起,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至今;现任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她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青丝到白发,为乡亲们放电影45年,郭建华始终保持着对这项事业的执着……

  “俺30多岁的时候就看她放的电影”

  “俺30多岁的时候就看她放的电影,如今俺都70多了,还是郭建华给俺放!”河南开封朱仙镇小店王村76岁的村民王秀花对记者说。记者见到郭建华时,她正和王秀花站在村放映点的广场上交谈……刚从省里开会回来的郭建华来不及换衣服,就赶到小店王村,为晚上放电影做准备……

  郭建华5岁时,母亲带她第一次去村广场上看电影。好奇的她伸出小手摸镜头,突然“啪”的一声,镜头里射出光线,吓了她一跳,但她从此对这跳动的光影着了迷……

  1976年,当地要招聘一批电影放映员,郭建华兴高采烈地报了名。负责人见了她却直摇头:20岁出头,又瘦又小,小姑娘能干得了这重活儿?郭建华不服气,20里路的自行车体能测试,她铆足了劲,比别人多带了两份拷贝,还第一个冲到终点,在20多个应聘人中脱颖而出。靠着这股拼劲儿,经过培训,郭建华在那年成了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

  那时候,听说哪里要放电影,附近的乡亲都会赶着去看,有的爬上大树,有的站上墙头,人多时甚至挤满了山坡。有时,连银幕后也站满了人,那时候,对村民来说,正面找不到位置,能在幕布后面反着看电影也是一种享受。

  郭建华按下放映按钮,装在放映机里的电影胶盘便开始旋转,镜头里射出光束,光影世界便在幕布上动了起来。村民们发出阵阵欢呼,又渐渐安静下来,大家都沉浸在电影情节之中……

  放电影是三人一组,郭建华和同事经常用平板车拉着200多斤重的放映设备,一晚上走几十里泥土路,跑3个村,放6场电影。来到第三个村子时,很多等候多时的村民都睡着了,可放映机声音一响,大伙儿立刻精神起来,还热情地和郭建华打招呼。孩子们还会送来家里做的菜团子、煮玉米、烤花生。郭建华跟乡亲们说:“只要大家喜欢看,我愿意当一辈子放映员!”

  “我想担起这份责任,不愿农民没有电影看”

  为了一句承诺坚守45年,这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晚上露天放电影,要面临各种天气变化的考验。开封在黄河边,冬季寒冷,经常下大雪。村民们为了看电影,经常头顶着毛巾挡雪,隔一阵子就抖抖头顶上的雪,郭建华也要时不时地抖抖幕布上的雪。村民雪中坚持看,郭建华就在雪中坚持放,一场电影下来,浑身是雪,里外湿透。

  最让她难受的还是夏天。农村灯光少,虫子多。一放电影,放映机就成了最吸引虫子的地方,站在旁边的郭建华经常被蚊子咬一身的包。

  郭建华的丈夫曾是一名军医,郭建华为了给乡亲们放电影,放弃随军;丈夫便选择回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默默支持她的工作。

  1994年7月1日,郭建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两年后,她开始担任开封县(现为祥符区)电影公司负责人。当时,影视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传统的影视单位面临经营困难。在郭建华担任公司负责人之前,这个位置空缺了许久。郭建华想了好几天,她说:“我想担起这份责任,不愿农民没有电影看!”丈夫很支持她,并把家里的钱拿出一部分来;郭建华一边用这些资金买新电影,一边和同事们下乡去寻找和增加电影放映的机会。

  那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里,遇到孩子升学、结婚等喜事都喜欢热闹,再加上多年的工作经历让郭建华和许多农民成了朋友,许多老乡都乐意请放映员到自家来放电影,添添人气和喜气。短短一年,公司收入就从不到4万元增长到了20多万元;职工们原本几十元的月工资也增长到七八百元,好的时候能拿到上千元。“公司渡过了难关,好的电影还能帮助农村移风易俗。”郭建华很高兴。

  “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

  电影公司重新步入正轨后,郭建华开始思考:电影在乡村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越发迫切,郭建华就把放映科教片作为帮助农民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手段。最近10年来,公司累计放映科教片9万多场次。

  开封是花生主产地,为了帮助当地农户通过种植花生增收,在郭建华的推动下,当地拍摄了一部名叫《咱家花生好收成》的科教片。影片既符合开封当地花生种植特点,又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累计放映了6000多场,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

  近几年,郭建华还带领放映人员深入全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建立了100个农村扶贫电影放映点,采取“点单式”放映模式,累计放映科技扶贫影片1万多场次,引导许多村民走上科技助农、脱贫致富的道路。郭建华说:“一些群众高兴地说,‘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

  一晃45年,承担的工作在变,电影放映机也逐渐从胶盘式变成了数字化,但到村里给老乡放电影这件事,郭建华从没断过。现在,她还时常跟同事们一起去各个村子,每年放几十场甚至上百场电影。

  “一条路,走了半个世纪;一件事,倾注了全部心血。”2019年,在郭建华获得全国“诚信之星”时,组委会给了她这样的评价,而这恰似她45年放映员生涯的总结。

  记者手记

  为“一生奉献一项事业”点赞

  与郭建华交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无论是和谁打交道,郭建华永远不变的是自己温暖的笑容和亲切的乡音。从放映影片满足文化需求,到送科教片下乡照亮小康路,郭建华奔走至今,始终觉得“永远干不够”。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为农民放了一辈子电影的放映员,她用近半个世纪的足迹践行了当初的誓言。她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一生奉献一项事业的信念和坚守。有人问她,坚持45年的动力是什么?她笑着回答:“是老百姓对电影的热爱让我乐在其中,一生不倦。”

本报记者 毕京津

曲谱网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