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帮“盲” 浙江高校让视障人士“听”见“诗与远方”

曲谱网_:档案赋能数字社会论坛在福州召开
福州4月25日电 (郑江洛)25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档案赋能数字社会”论坛在福州召开。国家档案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域领军人才和专家,各省级档案馆分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副馆长或业务负责人,部分高校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教授及有关专家共70多人参加。
福建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卓兆水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福建省信息化综合指数、数字政府服务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福建省档案部门以数字档案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在档案信息化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实现了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福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
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副总经理黄舒表示,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将以数字福建云计算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共建数字档案信创云、信创实验室,推进全省档案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数字档案产业园,探索档案行业“产研学”实践之路,为档案赋能数字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付华在题为《电子发票电子化管理之路》的主题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国家档案局按照“标准开路、试点先行、逐步推进、风险可控”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动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取得了有效进展,法律法规逐渐齐备,政策保障逐渐充分,操作程序逐渐规范,实践经验逐渐丰富。
福建省档案馆副馆长黄建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钱毅、中石油档案馆副馆长王强,分别作题为《数字档案赋能数字福建建设》《基于档案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展望》《数字档案馆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主题发言。
在对话访谈环节,山东省档案馆馆长李世华、浙江省档案馆副馆长郑金月、中山大学教授陈永生、四川省档案学校校长徐宏、福建省档案馆信息技术处副处长袁平等5位嘉宾,分别从“档案馆积极融入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迭代升级的方向”“档案赋能数字社会中有哪些要着力解决的瓶颈和问题”“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从三个走向看档案赋能数字社会”等方面分享各地经验做法。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学会三方,福建省档案学会、福建省数字福建云计算运营有限公司双方,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向福建省档案馆授予“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牌匾。
曲谱网曲谱网_:青春走向深海
青春走向深海
海面100米以下,基本上就没有了光……1987年出生的姜旭胤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进入3000米深海时的场景。他感觉,深海潜水器就像一双科学的“眼睛”。一片幽暗中,姜旭胤借着探照灯的灯光,观察着海底的岩石与山脉。初次执行下潜任务的姜旭胤紧紧握着拳头,手心冒汗。“全世界多少科学家做梦都想进入深海瞧一瞧、看一看、开展研究。这一刻,我们做到了!”他心里无比激动。
姜旭胤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二所”)的高级工程师。2010年进入七〇二所攻读研究生以来,姜旭胤就一直在和载人潜水器“打交道”。亲眼见过“蛟龙号”、参与过“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的设计工作……姜旭胤说,在载人深潜领域,我国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从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作业能力覆盖99.8%的全球海洋面积的“蛟龙号”到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的“深海勇士号”,我国的载人深潜器研发已有“质的飞跃”。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随着“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的坐底深度也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从600米到7000米的探索
19岁的复提克·托了森太是一位开朗的哈萨克族姑娘。2018年,复提克从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来到了江苏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新疆班继续高中学业。
刚来学校没多久,一张名为“蛟龙进课堂”的海报引起了她的注意。老师告诉她,研制“蛟龙号”的工作人员将走进校园,讲述“蛟龙号”的“前世今生”。
在学校报告厅,复提克与同届160多名新疆学子共同聆听了“蛟龙号”的故事。在工作人员动情的讲述中,复提克记住了幻灯片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
2002年,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同年,退休6年的徐芑南放弃了在美国颐养天年的生活,带着老伴回国,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此前,我国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仅为600米。2012年,经过10年奋战,“蛟龙号”将这个数字定格在了7062米。
“徐爷爷的坚持深深激励着我。”讲座之后,复提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清晨,她都会起个大早,前往操场背书、预习当天的功课。复提克希望像偶像徐芑南一样,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科学家,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近年来,团无锡市委联合多所学校,着力打造“蛟龙进课堂”“蛟龙号特称团支部”等多项特色项目,引导广大青年学习以“蛟龙号”“奋斗者号”等所呈现的载人深潜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让深海潜水器更加“国产化”
提起37岁的“宿迁汉子”陈亮,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们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2002年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陈亮就进入了该公司制造部工作,在生产一线一待就是19年。
从事精密模具加工时,陈亮要以微米为单位严把“品质关”。这等于他要在相当于头发丝1/60粗细的精度间开展作业。陈亮认为,同载人深潜器相比,这就是“小巫见大巫”。他成为载人深潜工程的粉丝。
由七〇二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是“十二五”863计划的重大研制任务。
看到相关报道后,陈亮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蛟龙号’都可以到达海面下7000米深,而‘深海勇士号’却只能到达4500米处呢?”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是陈亮的老朋友。顾秋亮的解释是,“蛟龙号”所运用的许多设备并非我国自主生产。为了提高设备国有化水平,“深海勇士号”在研发中有意降低了深度,为国产设备更好地“亮相”提供了条件。
“最终我们的设备国有化率达到了95%以上。”听着专业解答,陈亮对于“深海勇士号”越来越着迷。其中,最让陈亮感到惊奇的,还是“深海勇士号”可调水舱的设计、制造工作。
可调水舱是通过注水、排水,调节潜水器重浮力的装置。在可调水舱的设计过程中,相关团队就遇到了难题。潜水器预留的空间已不够容纳一个常规形状的可调水舱。经过两个月的“攻关”,科研团队创新了可调水舱的外观,将其变为由两个球体构成的“花生状”水舱,从而节省了空间。
“作为‘大国工匠’,我们首先要有独属于自己的本事!”看着国产设备支持下的“深海勇士号”依旧可以“遨游四海”,陈亮心里别提多高兴。如今,他先后带队研发的新生产技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
挑战世界海洋最深处
提起载人深潜工程的前辈们,姜旭胤充满了敬意。2010年,刚到七〇二所读研的姜旭胤见到了导师、“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刘涛。而刘涛的硕士生导师就是徐芑南。研究生期间,姜旭胤就有多次机会在车间一线参观学习。
“蛟龙号”首部的帽檐与尾部“X”型尾翼设计所造就的漂亮弧线给姜旭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感觉真炫、真酷!”看着眼前的“大家伙”,姜旭胤心里也想早日参与到深潜器的设计工作中来。
毕业后,姜旭胤如愿参加了“深海勇士号”结构系统的设计工作。而挑战“挑战者深渊”更是姜旭胤最大的梦想。挑战者深渊就是指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这是世界上海洋最深的地方。
该深度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1100倍。“换句话说,这里的压力就相当于2000多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姜旭胤说。
2016年,“奋斗者号”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务正式立项。姜旭胤成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
姜旭胤具体负责载人舱球壳的设计工作。载人舱球壳是“奋斗者号”最为核心的部件,它的作用是承载万米深海的超高压力,为潜航员和科学家创造适合科学考察和水下作业的环境,因此该设备必须具有可靠的承载能力和密封性能。
最终,设计团队研究首创了一套适用于超高压环境下的中厚耐压壳体的设计方法,并对载人舱的模型展开了近万次的承载实验。“如何把设计变成实物”,问题接踵而至。在姜旭胤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勤能补拙”。
白天在成都联合多家单位讨论机加工细节、晚上赶回无锡半球冲压现场……在那一段时间里,姜旭胤连续转战大江南北。休息成为他“最奢侈的享受”。
最后的“拦路虎”是焊接。利用电子束焊接超强钛合金厚板已是不易,如何保证一次成功并兼顾焊接缝韧性更是世界难题。
研制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怕,独辟蹊径提出了全新的焊接思路。在夜以继日的试验验证后,载人舱球壳终于焊接完成。
2020年年底,“奋斗者号”成功下潜到挑战者深渊,8次突破万米,载人舱球壳性能稳定,展现了优异的承载性能,与国外的万米潜水器相比,内部空间是其数倍,而体积密度降低一半,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跑水平。
“奋斗者号”成功坐底时,姜旭胤就在现场。面对盛况,他倒显得很平静,只是远远地看向海面。如今,团队成员里大部分都是85后,最小的还有1995年出生的。“我们的青春使命就是走向那片深海”。
曲谱网曲谱网_:数字帮“盲” 浙江高校让视障人士“听”见“诗与远方”
杭州4月26日电(童笑雨 林晓莹)视障人士如何拥有他们的“诗和远方”?在浙江工商大学,该校用数字为文旅赋能,推出旅游音频,让更多盲人“听见”世界。
当前,中国约有1732万视障人群。2019年,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国际酒店管理系教师乔光辉在一次学术调研会中了解到了视障人群巨大的旅游需求以及出游困境。
此后,其联合江苏苏州志苏旅行社,推出“新视界”公益项目,录制“听世界”音频,再放进微信小程序,为视障者开展线上服务。
见到乔光辉时,他正带着几名学生,在录音棚里忙碌着。他坐在工作台前,把控着录音的节奏,观察正在录音的学生。
甜美而稳重的讲述声从扩音器中传来:“春天来了,杭州有许多适合旅游的地方……”
“等一下,运河边有个网红美食打卡点,在这里做个介绍。”来自该校酒店专业的大二学生张欢喊道,“把‘很多杭州本地人都爱去’这句话强调一下,除了美食,附近还有富义仓、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等景点值得一游。”
怎样的讲解能让视障听众有更丰富的感受?几人琢磨商讨了一会儿后,录音继续。一旁的桌子上,一摞摞旅游信息讲述稿,垒起来有半米多高。
为视障人士讲解,光有声音还不行。乔光辉特别注重“身临其境”。
此前,他曾在法国、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学习工作。不同国家生活的经历,让他了解到视障人群对听觉、触觉、身体参与的强烈要求。
令他感受最为强烈的,是一个视障女孩在听到瀑布声后手舞足蹈的样子。
“虽然她看不见这个世界,但可以用听觉感受瀑布、溪水的声音,用触觉感受奇形怪状的山石,用嗅觉感受森林清新的空气。”乔光辉回忆说。
在录制音频前,为了能亲身体验到视障人士“旅游”时的感受,项目组学生,还自行跑到各个景点,蒙住双眼,以便更好地在录制中考虑特殊旅游群体的需求。
之后,乔光辉得出答案:通过讲解与触摸的方式,发挥想象力,在脑海和内心深处形成生动的画面和真实感受,这是视障人群获得旅游体验的关键。
据悉,在乔光辉的项目组中,共有20多名学生参与科研调查。他们不仅提出好的方案和意见,还带着成果参与“互联网+”竞赛,并推出视障者专属APP,为视障人士建造了一条宽阔的“旅游盲道”。而他们录制的“听世界”音频,将于5月在微信小程序上线。
乔光辉说,该项目给视障人士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数字旅游产品,更是一个与大自然、社会交往的机会。在推进城市无障碍出行的同时,数字旅游使无障碍环境变得更便捷和个性化。
相关曲谱
- 音乐安卓版1120发布:智能煲机、智能曲谱等新功能QQ
- 洛奇GM音乐会搞笑登场谱新年欢乐颂
- 歌曲《一生所爱》吉他谱附带解读!
- 葫芦岛11岁男孩获赞“魔音小王子”捡辣条袋上歌曲简谱学习
- 抖音最火的爱情说说短语唯美好听怎么听都不会腻
- 山地垂直自然带知识总结(附18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 拱北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熊振国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同谱全民健身曲共圆体育强国梦
- 收藏好慢慢听!!10首穿透灵魂的英文经典歌曲
- 小提琴演奏家宋晓晨跳楼自杀年仅38岁曝原因引人泪目!悲痛
- 《陈婧霏》:谱一曲仲夏的梦
- 刘涛蒋欣主演《欢乐颂东方卫视首次打造季播剧
- 「知青岁月」两只老虎
- 简朴是种半懂的痛从马云吃方便面咸菜可以知道
- 网易新闻
- 小小说:唱山歌的忧与乐
- 王正谱到张家口赛区检查
- 牢记4点轻松读谱不是梦!?学钢琴如何阅读钢琴乐谱
- 有没有比较好的记忆技巧??五线谱有最快的记忆方法吗
- 听来自星星的孩子为你弹奏爱的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