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法医辅警毛陈清:从厨师转行辅警 “对话”死者24年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04-27 16:34
曲谱网

曲谱网_:法医辅警毛陈清:从厨师转行辅警 “对话”死者24年

  法医辅警毛陈清:“对话”死者24年

  现场处理尸体助警方还原真相 巡查看管遗体让家属心安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在一些特殊的岗位上,有一批特殊的劳动者,他们默默无闻地付出,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年52岁的毛陈清是深圳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辅警队工作时间最长的“元老级”人物。早在1997年,他就加入法医辅警队,如今是法医辅警队的组长。对毛陈清来说,他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由他协助处理的尸体,很多都是非自然死亡,他必须24小时待命,就算是在炎热的夏季,他也要跟带队法医一起立刻赶到现场处理。

  毛陈清笑言,自己是“离尸体最近的人”。除此以外,他每天还要对法医检验中心的储尸冰柜进行巡查,并协助法医进行解剖。毛陈清说,虽然自己不是法医,但经常协助法医完成工作,为平安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所以他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吴迪诗

  常年风吹日晒,工作不分昼夜,让毛陈清的皮肤变得黝黑。52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一些。毛陈清的工作地点位于深圳布吉沙湾的法医检验中心,旁边就是殡仪馆,空旷的院子里显得格外安静,平时除了毛陈清和几个同事,这里极少有人出入。而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毛陈清已经整整工作了24年,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从厨师转行辅警

  毛陈清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当时深圳正在大开发,很多行业都需要人,但毛陈清都没有去,直到他听说深圳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需要辅助人员,毛陈清毅然决定报名,第二天就带着行李出发了。毛陈清在四川老家厨艺不错,一开始加入法医检验中心,他主要负责单位同事的吃饭问题,有时候人手不够也会协助法医搬运或处理尸体。毛陈清至今仍清楚记得,自己是1997年6月28日到深圳报到的,“上班没过几天,就赶上香港回归了。” 当时他每个月有600元工资,还包吃住,毛陈清对此挺满意的。

  “不过说实话,一开始来我以为过来只是当厨子,或者在警犬队帮忙打杂,没想到后来干上了协助处理尸体的工作。”不过,既然已经来了,毛陈清肯定要坚持干下去。

  毛陈清刚到深圳两个月就被叫去现场协助处理尸体,第一次出现场的经历让他至今都刻骨铭心。那是1997年8月的一天,暴雨倾盆,当天值班的毛陈清接到任务,说在一个铁路隧道里发现一具尸体,把隧道的排水口挡住了。毛陈清穿着雨衣雨鞋到了现场,老远就闻到一股臭味,他只能小心翼翼地靠近。虽然24年过去了,毛陈清对于这一幕依然记得十分清晰。当时那具尸体因为高度腐败膨胀得很大,毛陈清吓得直哆嗦,他和4个同事一起合力才将尸体搬上车。当天晚上,毛陈清满脑子都是现场的画面,整夜没睡好。

  而第一次协助法医解剖的经历也让毛陈清格外难忘。他说,他是第一次看到手术刀,那种视觉冲击感,到现在仍记忆犹新。“一开始也是不习惯,慢慢就好了,觉得也没啥可怕的了。”毛陈清说,这是一个逐渐耐受的过程,经过了一年多的锻炼,后来再出现场他就没那么害怕了。

  每天至少“三巡”冰柜

  毛陈清的工作不分昼夜,值班的时候必须24小时待命。接到相关警情,他便要立刻赶到现场处理。这份艰辛可想而知。毛陈清介绍,凡是非正常死亡的尸体,包括自杀、事故死亡等,不分是否涉及案件,都会运到法检中心来确定死因,所以有时候一天出现场的次数会比较多。

  毛陈清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小电视机,闲暇之余能看看娱乐节目,他就感到很开心了。不过,他从来不看恐怖片,尤其是那些跟法医相关的恐怖片。“影视剧中的那些片段都是演绎的,跟我在现实中遇到的法医检验场面有挺大差距。做这个工作20多年,经历过太多了,所以那些电视剧我都不看的。”毛陈清笑着说。

  每天对法检中心的储尸冰柜至少巡逻三次,也是毛陈清的工作内容。冰库里长年保持着零下8摄氏度的低温,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毛陈清行走在其中,一日三巡,不分昼夜。他最重要的职责是检查冷冻设备有没有故障,电路是否通畅,是否有断电,门是否关紧等,因为任何纰漏都可能引起尸体的损坏。而当法医对尸体进行解剖时,毛陈清和其他解剖组成员也须配合法医工作。一具遗体的解剖时间为2小时到3小时,解剖结束后,毛陈清还需要帮忙缝合创口,清理现场、将遗体运回原位。

  毛陈清坦言,做这份工作,没有家人的支持肯定是干不成的。当初,妻子得知他做这份工作时也感到挺意外的,不过她也没说什么,而他父亲得知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为儿子感到自豪。“父亲跟我说,你现在也算是在警队工作了,这也是在为保护人民群众出一份力,你要珍惜这个机会。”毛陈清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他觉得儿子的工作很光荣,这让毛陈清更加有干劲。

  毛陈清表示,因为自己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他平时很少到朋友家串门,怕对方有些忌讳。“就怕人家心里有想法,嘴上又不好说,所以我平时基本上不去串门。”

  24年很少回家过春节

  来广东已经24年了,但毛陈清的妻子一直没有陪伴在他身边,因为四川老家还有多位老人需要照顾,妻子脱不开身,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过来团聚几天。24年间,毛陈清回老家过春节的次数屈指可数。“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都在深圳工作,等再回去的时候孩子都一岁,会喊爸爸了。”说起这些,毛陈清的眼中闪着泪花。当年舅舅去世,他都没能回去奔丧,这让他感到遗憾。“我小时候在舅舅家住了十年,和舅舅感情很深,但当时交通不便,所以就没能回去。”在深圳,无数像毛陈清这样的城市建设者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

  只有在节假日不排班的时候,毛陈清才能和同事朋友们坐下来聊聊天,纾解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大儿子已经结婚,他的孙子都快上小学了;小女儿今年也21岁了,大学也快毕业了。毛陈清坦言,自己没什么学问,所以一直希望子女能多读一些书。如今看到两个孩子都还挺有出息,他也感到心里甜丝丝的。

  “这份工作能让人心安”

  在外人眼中,法医辅警这份工作有些神秘,而且格外艰辛,但毛陈清早就习惯了。在他看来,自己是在“守护一个人生命中最后的一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搬抬、看管和协助法医解剖尸体,这些工作内容看起来虽然默默无闻,但因为工作周到细致,不少逝者家属也对毛陈清心存感激,这让他更加意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部分家属未来认领、逝者身份无法确认等原因,法检中心还有一些存放多年的尸体不能火化。毛陈清记得,前年有一具存放了十几年的尸体最终经过比对,确定了死者身份。法检中心随后通知死者家属过来确认。那位50多岁的母亲从老家千里迢迢来到深圳后,因为已经十多年没见,并且尸体冷冻多年之后面相也已经有些变化,那位母亲一时无法确认。后来,毛陈清问她记不记得自己女儿身上有没有什么特殊标记,她回忆说女儿脖子后面有一颗痣。最终经确认,那就是她失踪了十几年的女儿。这位老母亲当即就痛哭了起来。她说,自己一直想见女儿最后一面,哪怕她不在人世了,也要带她落叶归根。她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女儿的遗体依然被保管得十分完好,也没有被火化,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愿望也实现了,她感到很欣慰。最终,这位老母亲带着女儿的骨灰回到了老家,临行时,她拉着毛陈清的手向他表示感谢。“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能让人心安,很有价值。”

曲谱网

曲谱网_:废品回收站“退场” 长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崛起

  长春4月26日电 (高龙安)“长春是全国少数几个由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效。”长春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管理处处长刘晓龙向记者介绍。

  5月1日,由该局起草、经长春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的《长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施行,行业发展将进一步得到规范。

  长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人口数量在吉林省首屈一指。以前,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纸、旧塑料、旧金属、旧电子产品等可再生资源,多数由街头巷尾条件简陋的废品回收站收购。

  如今,在长春再难见到老式的废品回收站,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再生资源回收车。

  从2018年开始,长春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两网融合”,科学规划设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每个网点采用专用密闭车辆,配有统一标识、灭火器、电子称等,可满足4000至4500户居民交售再生资源的需求。车辆按照规定定时定点停放,回收的再生资源日产日清,减少对周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废品回收站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先前的从业者可转到网点继续工作,这也解决了以往废品回收站卫生、噪音、消防不达标等问题。

  长春市宽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垃圾分类科科长张会喜介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涉及回收、运输、中转分拣、利用等多个环节,通过新建的一站式回收分拣处置中心,可将当天回收的可再生资源快捷、精准地统计出来,方便与下游工厂对接和回收利用。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在加速发展,新的问题渐渐浮现,行政机关在执法中更需要有“法”可依。

  随着《办法》的施行,将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同发展,进一步节约城市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办法》还规定了政府部门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给予政策支持,实现再生资源“全品类”回收等内容。

曲谱网

曲谱网_: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人民论坛网评 | 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指明应对环境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

  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用“六个坚持”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六个坚持”主张,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展示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宽广格局,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实践经验丰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些理念,已经在中国有了多年的实践。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许下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中方宣布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反映了《巴黎协定》“最大力度”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中国坚定不移地兑现承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尽管需要付出极为艰巨的努力,但中国选择迎难而上,展现出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担当。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方案指引方向。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存、发展与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人类生存发展。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必由之路。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入,呼吁国际社会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高度,秉持对世界人民和子孙后代的责任感,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为处于关键节点的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通往清洁美丽世界的金光大道。

曲谱网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