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新·起点6|新中国童谣:孩子们半个世纪的共同记忆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12-21 07:27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首1949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那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对于文艺界也是如此,电影、文学、戏剧、音乐等文艺各界迅速恢复活力,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天,让我们回到起点,看看当时的文艺工作者都在做些什么。

  还记得小时候唱过的童谣吗?《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拔萝卜》《丢手绢》《小鸭子》《劳动最光荣》《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是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分钱》……

  迟至1990年代生人,早至建国后的的新一代,这些歌谣成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孩子的共同记忆。

  1949-1966年是新中国童谣创作的黄金时期。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希望”二字即使在饱受蹂躏的心灵中亦能开出花来。一大批优秀作曲家、作家及诗人纷纷投入童谣的创作,长长的名单包括作家/诗人郭沫若、管桦、金帆、乔羽、袁鹰、沙鸥、芦芒……作曲家潘振声、马可、刘炽、瞿希贤、李群、郑律成、张文纲、黄准、寄明、宋军等等。

  尽管当年的童谣与其它时代歌曲一样具有时代特征,皆以赤诚欢欣之心歌颂毛主席、、解放军、土地改革、中苏友谊、工业发展、劳动光荣等,但它们更为人所铭记的是歌中滋养心灵的单纯明快与健康向上。

  创作者们虽为大家却颇能也颇愿意洞悉儿童心理。他们或从生活中一件非常细微的小事着手创作(《丢手绢》《一分钱》《拔萝卜》),或由偶尔目睹的能引起儿童快乐的事物入手(《小鸭子》《我们的田野》《小燕子》),写出一首首旋律优美易唱,画面和情节皆鲜明的歌曲。

  其中有些歌曲已超越童谣的范畴,成为青年及成人亦爱唱的流行歌曲。诞生于1955年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同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绿树红墙环绕的北海水面波光粼粼,“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是神来之笔,至今想起仍如身临其境。儿童如植物,这首歌里有最最需要的光与风。

  曲作者刘炽为“鲁艺”音乐系的优秀学员,当年靠在北海公园的石头上看小演员们划船而生出灵感;词作者乔羽的作品还包括《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等。刘炽和乔羽这对组合影响最广泛的歌曲是《我的祖国》,1956年作为《上甘岭》的电影插曲在红遍全国,斗转星移中现山河巍峨,疏朗大气中见人性铮铮。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由管桦作词,瞿希贤谱曲及编曲,创作灵感来自1957年管桦的一次回乡之旅。他看见农村的明亮月夜,孩子们围坐谷堆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便将之写成叙事散文诗,回北京后交给瞿希贤由她谱曲。

  这首歌流传至今,忆苦思甜的部分已被渐渐淡忘。隽永的部分恰是最初一刻触动管桦的那一幅月夜场景。当他用凝练生动的句子把画面凝固,“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便具有了魔力。妈妈、过去、故事代表过往的个人和集体记忆,高高谷堆的实体形象令人产生眺望未来的联想。这幅当下的画面因此具备了纵横时空的广阔空间。

  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小燕子》1956年6月1日首发于《长江文艺》,经影片中王丹凤的演唱传遍全国。“我”和燕子关于春天的对话天真稚拙,悠长曲调如同燕子划过天空的线条般简明流畅。更具时代特征的歌曲后半段(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已沉入往事之海,前半段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1949年后诞生的新民谣之一。

  赋予这些童谣长久生命力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常常受到中国各地民歌的影响,带有浓郁新疆风格的《娃哈哈》(1956)是其中典型。小朋友大概都好奇过,唱这首歌的时候为什么要左右扭脖子,它的调式也似乎和其它儿歌不太一样。

  作曲家石夫1950年参军并随军进新疆,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前,他踏遍天山南北采集了三千多首民歌。《娃哈哈》便是石夫根据新疆民歌改编而来,这首歌的曲调更早可以追溯到俄罗斯民歌。

  新中国成立后鼓励文艺创作,重视儿童,全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赤子心与儿童的朝气相契合,天时地利人和下诞生这些经典童谣。你的孩子还会唱这些歌吗?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