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系列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是上海音乐舞蹈文化的标志。在1959年的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上海之春”的前身)获得成功后,“上海之春”的创始人丁善德先生萌发了新的构想,“欧洲有一个‘布拉格之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办一个‘上海之春’?”1960年5月,正式以“上海之春”的名字登上历史舞台。
近六十年来,“上海之春”为每一个创作者提供了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谁都为自己的作品能够上“上海之春”演出而感到自豪和光荣。这就是“上海之春”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更是一笔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一大批经典音乐舞蹈作品如《红旗颂》、《梁祝》、《白毛女》等从“上海之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舞蹈家如朱践耳、俞丽拿、闵惠芬、凌桂明、石钟琴等诞生在“上海之春”舞台上。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每年于4月拉开帷幕。在为期约3周的时间里给上海市民和海内外来宾献上一场场音乐舞蹈文化的饕餮盛宴,营造浓郁的城市音乐舞蹈氛围,塑造上海音乐舞蹈文化品牌。
一百多年前,小提琴作为西方管弦乐器中的一员,携带着它三百年的历史与辉煌,开始了“中国之旅”。经过几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作曲家和演奏艺术家,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小提琴作品。一个世纪以来,小提琴已经在中华神州艺术生态的百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那些经过几个代际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犹若艺术星空中的璀璨星辰,生动地记录了华夏儿女在民族复兴伟大历史征程中的心路历程……

七卷本系列图书《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委托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丁芷诺担任主编,杨宝智教授担任顾问,组成编委会。编委会成员以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历经整整四年从500多首乐曲中,遴选出了79位作曲家的101首经典作品。
收入本套图书中的小提琴作品,创作时间跨度整整100年。第一首作品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19年创作的《行路难》,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由中国人创作的小提琴作品。

7卷本系列图书以“编年”、“集成”方式精心梳理,按不同历史时期分卷成册。每一首入选作品均标注创作年代、时代背景,并附以作曲家生平考证、简介评述。所有作品均附音响,音频内容涵盖54位演奏家及13个乐团。
回眸一百年来中国小提琴创作的发展历程,这些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已经成为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并以其浓郁的中国风格,在世界音乐艺术宝库中散发出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由上海音乐出版社震撼巨制,在2019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隆重首发。谨以此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1]

“小提琴中国作品百年经典”系列音乐会将呈现自1919年起100年来的经典小提琴作品,所有曲目选自由丁芷诺教授为主编即将出版的小提琴《中国作品百年经典》涵盖101首乐曲,曲目按照年代编序,共分第一卷(1919—1949);第二卷(1950—1957);第三卷(1958—1965);第四卷(1966—1976);第五卷(1977—1990);第六卷(1991—2019);第七卷(协奏曲)等七卷。籍上海之春契机举办这两场系列音乐会,其中协奏曲音乐会由盛宗亮执棒苏州交响乐团,携手一众国内优秀小提琴演奏家登台献演,曲目包括:《飞飞歌》、《鹿回头传奇》、《川江》以及黄安伦、王强作曲的五首协奏曲。
独奏、齐奏音乐会包含了从1919年至2015年各个时期的经典小提琴作品,包括:《行路难》、《思乡曲》、《丰收渔歌》、《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姑苏吟》,以及齐奏《山区公路通车了》、《沂蒙山之歌》等。由优秀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中国作品比赛优胜者以及业余琴童参加演出。在两场音乐会举办同时,上海音乐出版社将举办新书发布会及新书签售等活动。
特邀嘉宾:李沛(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张乐(上海歌剧院首席)、吴正瑜(上海爱乐乐团前首席)、王微致,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教师郑炜珉、宋阳等。


音乐会曲目均选自丁芷诺(丁善德艺校创始人)为主编、杨宝智为顾问的《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共七卷),另四位编委为练小全、魏景文、郑炜珉、吴正瑜。
感谢郑炜珉老师、吴正瑜老师坚持每周末指导丁校的孩子们,使他们也得以在“上海之春”4月10日音乐会的齐奏曲目中崭露头角。
何东(1948— ),7岁随父亲何安东学习小提琴,12岁就读于广州音专附中(师从叶雪庆教授),时被称为岭南音乐神童。1968年下放五指山区穷乡僻壤劳动。1970年,他创作的《黎家代表上北京》风靡全国。此后何东历任海南歌舞团和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兼独奏;1980年和宗江携手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1985年赴美国旧金山音乐艺术学院深造,后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州首府交响乐团。1982年,录制《迷人的小提琴》和《何东小提琴独奏专集》卡式盒带。2001-2003年,陆续推出了小提琴曲集CD《弦上之诗》。为表彰他身兼演奏、创作及教授三职一身所作的卓越贡献,加利福尼亚州议会授子何东“杰出音乐成就奖”。
宗江(1928— ),作曲家,江苏常熟人,1952年毕业于中南部艺音乐系作曲专业。后在广州乐团工作,作有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合作)、合唱套曲《羊城抒情》,撰有《广东汉族民歌音乐初探》等。
《鹿回头传奇》是由何东和宗江在1980年合作完成并首演的。1981年在全国第一届交响乐评奖中获优秀奖。
乐曲题材取自海南岛三亚市鹿回头村中流传的黎族民间传说。一位黎族青年猎手,锲而不舍地追猎一头金色坡鹿,自五指山一直追到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正当青年弯弓射箭时,金鹿突然回过头来,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姑娘,青年与姑娘相爱后成亲,他们的后代在海边繁衍,生生不息。
这部协奏曲采用了单乐章A-B-C-A曲式结构,结合了变奏曲和奏鸣曲的一些特点。主奏小提琴的旋律优美,给人一种淳朴的美感。乐曲的动机音调源自黎族民歌,富有个性,是主部主题的起句,亦融入各个插部主题中,进行变化发展。乐曲和声清新,复调简洁,配器色彩艳丽。同时,还在不同的情景为小提琴设置了发挥各种技巧的机会,着意描绘鹿回头这一精彩情景和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本曲兼具浪漫色彩的叙事性与戏剧性,极具感染力,是一首风格独特的中国音乐作品。
杨宝智(1935—),弦乐艺术家。195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演奏、作曲、音乐学与小提琴教学四个领域均有涉借。20岁起追求小提琴艺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致力于将传统音乐的精髓以国际音乐界便于掌握的、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小提琴音乐形式呈现。代表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喜相逢》《 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川江》,小提琴与三弦二重奏《引子与赋格》,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奏》及钢琴五重奏《边陲掠影》等室内乐作品和管弦乐组曲《大凉山印象》等。著有《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发表论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小提琴上表现所需的特殊技术手段及其训练》,编有《小提琴入门与提高》等,同时也是《弦乐艺术史》及歌剧《火把节》作者之一。
《川江》:作曲家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盆地生活几十年,产生了一种想法——用“川江船夫号子”和四川的戏曲(统称“川戏”)作为音乐素材写一部协奏曲,描述他在这里生活多年的感受。
全曲共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主体是奏鸣曲式。在前奏的清风、浊浪、晨雾、霞光的背景下出现稍慢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充满憧憬和希望;主题在行板上的变奏,以“平水号子”作为固定音型伴奏;“入破” 以后的急板,素材是在激流险滩紧张搏斗时使用的“过滩号子”。激流汇入浩浩荡荡的长江、冲破三峡而流入两湖大平原后,海阔天空,进入柔板,就是副部——悲剧的主题。展开部表现的是“少年流落到巴山,身背纤索走川江;重重山,重重雾,川江千年夜茫茫;洪水冲,暴雨打,出生入死苦难当;声声号子声声泪,长夜漫漫盼曙光。”再现部之后是结束句,逐渐远去的号子声衬托小提琴的泛音音列,犹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随后是间奏。赋格段的主题是副部主题紧缩。
第二乐章是活泼的快板,回旋曲体,结构是“A-B-A-C-A-B1”。主部A主题生猛,有喜剧性,是川剧弹戏过门的音调;第一插部B主题悠然自得;第二插部C似诙谐的对话。华彩乐段之后,乐队再现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尾声急板,象征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王强(1935年—),山东人,作曲家、教授。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教授。在1958年,她与其他三位同学创作了大合唱《幸福河》,并获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作曲比赛金奖。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是其毕业作品,并在第一届“上海之春”开幕式音乐会上首演。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移居香港。王强创作涉猎范围甚广,创作手法大胆、独特、新颖,有丰富的情趣。1994年她的名字被列入《世界女作曲家大辞典》,同年又被载入《新格罗夫女作曲家辞典》。她是中国人民熟悉和喜爱的作曲家,现任“华人女作曲家协会”主席。
小提琴协奏曲《零号》共分三个乐章:中板、慢板及稍快板。作曲家王强从小提琴的E、A、D、G四根弦和演奏技巧中产生创作意念,并通过三个乐章不同的速度、力度表述内心情感。
第一乐章有三个主题、一个简短的引子和一个更简短的尾声,形成A-B-C-B1-A1环型结构。引子开见山奏出小提琴各空弦的四个音。第一主题充满朝气;第二主题行板,小提琴在G弦奏出一段富有感情的旋律;第三主题是一段4/4拍的快速旋律,像绕口令似的在五声排列的四个音上打转转。此乐章将现代作曲手法引进古老的京剧音列,趣味盎然。第二乐章是单一形象的乐段结构,小提琴唱出一首哀伤的歌。简炼的华彩段是独白和内心世界矛盾的展现。第三乐章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主题——环绕式的半音化主题。像第一乐章的引子一样先在E弦上,然后在A、D、G和G、D各弦上展衍这个半音环绕式的主题,并不断变换重音位置,使主题充满活力,乐思机智,敏捷。
黄安伦(1949—),1960年进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小学,后升入附属中学钢琴学科,1968年毕业后在北京京剧团工作,并师从陈紫学习民间音乐及歌剧作曲。1976年 被中央歌剧院聘为驻院作曲家。1980年赴北美,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匹茨堡大学及耶鲁大学深造。1983年获英国“圣三一音乐院院土”称号。1986年以“最优秀奖”获得耶鲁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同年至1996年连任三届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人音乐协会主席,并入选《世界名人录》及《中国百科全书》, 2004年获得加拿大“先锋艺术奖”。钢琴作品有《钢琴独奏曲三首》、《钢琴前奏曲十二首》、《山鹰之歌》等。他的创作几乎涵盖了音乐创作领域的所有类别,堪称作品最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交响音乐会第二号》(作品第四十七号)是一部大型系列交响音乐作品,它由一部交响序曲、一部协奏曲及一部交响乐在统一的构思下组成。《B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交响音乐会第二号》的第二首乐曲,完成于1996年初,题献给吕思清,并由吕思清与北京交响乐团在1996年6月成功首演于北京。
全曲表现出作者一向寄以深情的塞北风格,但仍然没有采用任何一首民歌。第一乐章由一个充满活力的5/4拍的主题与另一个宽广徐缓的曲调交相共鸣,并包含一个炫技的华彩乐段。全乐章结构在一个传统的奏鸣曲式中,乐队的高潮部分令人联想到长城以北的巍巍群山。小提琴在第二乐章中以朴实无华的曲调营造出既深情又清新的气息,结尾部以少见的“全由泛音”构成,将乐章带入一种冥想的意境。第三乐章诙谐火热的西北吹打乐风格在一支悠长的旋律催动下,淋漓尽致地将乐曲推向高潮。诙谐、愉快的主题乃以罕见的“角”调式构成,并在同一主音B的基点上,不断转换于其他四个汉族调式之间,使旋律获得极丰富的色彩。第三乐章在曲式上将奏鸣曲式与塞北吹打乐的传统风格作了一些有趣的结合。该协奏曲之写作证明,民族的文化遗产如能与西洋音乐理论相结合,必能产生不少簇新的发展。
盛宗亮(1955—),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1970年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担任钢琴和打击乐演奏员;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于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先后获得纽约市立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作曲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获得包括麦卡瑟“天才”大奖在内的十二个奖项。1995年至今在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任终身教授,并于2003年被该大学授予“大学教授”的荣誉称号。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作曲家名人录。盛宗亮同时作为指挥、钢琴演奏在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大厅等著名剧院演出,多次出任音乐节的艺术总监。创作有钢琴曲《我的歌》、管弦乐曲《中国梦》、歌剧《马农之歌》、音乐剧《银河》、舞剧《夜莺与玫瑰》,钢琴与乐队《红绫舞》等各类题材近七十部作品。
《飞飞歌》——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协奏曲,包含三个乐章。“飞飞歌”是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使用了云南山区的一种民歌“飞歌”。云南是一个山连山、坝子连坝子的高原省份,飞歌是云南山区山谷两边男女高声对唱的情歌。“飞飞歌”,意即山歌对唱,第一个“飞”是动词(对着山对面仰头高唱),后面的“飞歌”是名词,山头两边歌者的对唱就叫飞飞歌。这首协奏曲的名字还有另一个含义,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逢他的小女儿飞飞诞生,这首协奏曲的命名正合了女儿的乳名,第二乐章中采用了他哄女儿入睡时唱的民歌。作品的第二、三乐章由一段华彩连接,华彩须独奏者运用曲中的材料发挥,这个华彩承担了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功能,在华彩中非常自然地步入狂欢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的音乐如藏族“歌桩舞”般厚重。整部协奏曲一气呵成,三乐章连续演奏。
《行路难》是一首无伴奏小提琴作品。据音乐学家陈聆群考证,这有可能是先于马思聪写作的第一首由中国人谱写的小提琴作品。因手稿正反面都记有乐谱,这对于该曲篇幅的界定造成了一些疑问。从结构上来归纳,正面乐谱包括了引子、A乐段(Allegro)、B乐段(Adagio assai),谱纸的反面还记有另一个乐段。从写作日期上看,在《行路难》手稿正面页上标有写作日期:千九百二十年正月(即1920年1月至2月),而反面页的日期标为:千九百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据此判断,反面的乐段当是写于正面之前,很有可能只是一段未完成的草稿。在调性方面,根据手稿改动痕迹判断,自Adagio assai起,作者原计划使用两个降号,后来改为无升降记号,本书采取改动后的方案。此外,本版对原稿中节拍记谱的不规范之处做出了改动:第23小节添加5/4拍号,第24小节添加4/4拍号,第30小节添加3/4拍号,第31小节后恢复被删除的小节线拍号。
《思乡曲》是《内蒙组曲》的第二乐章,表达了抗战初年百姓逃难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离乡背井的惆怅心情。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CA。A段旋律的主题是绥远地区一首叫《走西口》的商调式民歌。民歌第一段的歌词是:“城墙上跑马回不了头,想起咱们包头哎哟我就眼儿抖”,道尽了漂泊在外的青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马思聪将它写成小提琴曲时,用d商调在音色稍暗的D弦显示出来,但钢琴伴奏主和弦又是E小七和弦(从曲子的首尾可见),是这首乐曲的特别之处。B段是另外两首商调式的、上下句对仗式的民歌,马思聪用这些民歌主题作为“种子”,将思乡的情感洒满乐曲之中。C段转到E宫调,开头十小节可看作思乡的人们对过去和谐生活的怀念,反复(弱奏)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紧接着是希望与绝望交替的呼喊,再往后则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流浪情绪。主部高八度再现,回到现实。最后结束在五度的高泛音,仿佛一线光明。
《跳神》在1944年创作之初名为《跳神》,20世纪50年代再版改名为《秋收舞曲》。马思聪在美国撰写该曲说明时说:“在西藏,跳神是一种驱邪的舞,中间常插入‘招魂’,舞者打扮成凶恶的形象,用以吓唬恶灵。”该曲音乐形象的包容性很广。乐曲开头钢琴部分的“咚咚哐……”刻画了跳神形象,也可以解读为秋收锣鼓;小提琴部分不断反复的十六分音符可以解读为念咒语驱邪,也可理解为秋收田野上人们挥舞镰刀忙着收割的景象。
《夜景》作于1947年,是中国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作为一首标题性乐曲,作品意图表现月夜湖边,林中夜莺鸣啭,一位诗人独自在湖边辗转徘徊,时而哀伤,时而激昂,最后只余夜莺的歌声和诗人哀吟的情景。
《四季调》(齐奏)编写于1958年。当时为了进一步贴近群众,上海音乐学院组织学生下农村演出。分在江苏队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王家阳,根据青海“花儿”的旋律将它改编为小提琴齐奏曲。由于该曲曲调生动活泼,并在小提琴上运用了二把位滑音指法,听起来亲切动人。中段作者创编的三拍子歌唱旋律与主题形成对比。此曲在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上演后受到大众欢迎,成为小提琴齐奏的保留曲目。
《山区公路通车了》(齐奏)是一首小提琴齐奏曲。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陈燮阳、王希立,在1960年随学校赴浙江四明山地区劳动、采风、演出时,有感山区公路通车对当地农村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创作,并当场演奏给当地农民听,得到广泛赞誉。乐曲正式首演于1961年“上海之春”音乐会,并录制成唱片。小提琴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忽高忽低、从远至近,好像汽车在新建的公路上奔驰,手风琴以减五度音程模仿汽车喇叭声。中间段表达了人们舒畅欢乐的心情,乐曲演奏又从近至远,消失在山路远处。
《沂蒙山之歌》(齐奏)是丁芷诺根据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编曲的一首小提琴齐奏曲,这首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曾有李林、阮若珊改编,后又有李锐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歌词中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丁芷诺改编的《沂蒙山之歌》用变奏手法写成,在乐曲中不但展现了沂蒙山民歌的优美,也结合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感人的故事,歌颂了军民亲如一家的感情。
《快乐的女战士》(齐奏)是由阿克俭根据吴祖强、杜鸣心作曲的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第四场的音乐改编而成,表现了女战士饱满的精神气息,以及与炊事班长嬉戏的场景。乐曲以《万泉河水清又清》的主题引入,接着以快速跳跃的旋律表现了欢快幽默的情绪,中间段展开的旋律抒发了乐观舒畅的感情。
《丰收渔歌》作于1972年。乐曲吸收潮汕渔歌旋律,以南海波涛为背景,描写了渔民们出海捕鱼后丰收归来时的喜悦情景。全曲共分四段,第一段以钢琴引出小提琴的渔歌主题,小提琴借用古筝琶音演奏法,仿佛眼前呈现了气势磅礴的南海波涛。第二段是如歌的行板,表现渔民们唱着渔歌胜利返航。第三段是小快板,是第二段旋律的变奏形式,表现渔民们愉快劳动、载歌载舞的场面。第四段广板,将第二段旋律转调再现,纵情歌唱。乐曲最后结束在安静的乐句,把人们带到富有诗意的海湾夜景之中。
《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是陈钢根据吐尔逊所作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刘富荣改编的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改编而成的。全曲可分为两部分:“纵情高歌”与“热烈狂舞”。先由钢琴在清亮明净的高音区上奏出引子,一阵远处传来的鹰笛声,将我们带到望无限、芳草如茵的塔什库尔干草原上。小提琴奏出了独特的七拍子节奏以及带有增二度音程构成的主题,它时而高昂激动,时而委婉舒缓,最后渐趋平稳。小提琴拨奏的和弦伴着钢琴旋律,像是塔吉克牧人骑着马,拨着手中的琴弦,在草原上渐渐离去。在一段华彩之后,出现了第二部分“热烈狂舞”,它描绘了一幅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时而用响亮结实的顿弓,时而用快速敏捷的跳弓,特别是在最后出现无穷动式的飞速演奏时,欢腾的情绪达到了顶点。仿佛是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穿上了绚丽多彩的节日盛装,在灿烂的阳光下旋转飞舞,歌唱他们幸福的明天。
《台湾民歌主题五首》写于1981年,正值作曲家刘庄佳作迭出的盛年。五首民歌分别为《雨夜花》、《思想起》、《天黑黑》、《淡水暮色》、《丢丢铜仔》,其中《雨夜花》、《天黑黑》、《丢丢铜仔》均出自于台湾童谣。基于类似这些被众多流行歌手传唱的简单旋律,作曲家在贯穿始末的五声调式基础上,发挥其擅长的旋律与和声之间的关系处理。如《雨夜花》保持了民谣的淳朴;《思想起》采用泛音奏法;《天黑黑》则用快速而急促的拨奏技法,带有诙谐的成分;《淡水暮色》似一幅风景画;《丢丢铜仔》运用小提琴弹跳弓法与十六分音符快速的结合渲染了一种节日的欢乐气氛,使得这五首小曲的衔接似既关联顺畅,又各具特色。
《幻想协奏曲》是作曲家攻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位时,随王建中教授学习期间创作的毕业作品。1984年由上海芭蕾舞团交响乐队与小提琴家顾维舫合作首演。该曲具有云南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以彝族的《阿细跳月》为主要创作素材。“跳月”是阿细人节庆时所跳的一种舞蹈,彪悍的小伙们或身背大三弦或口吹竹笛,能歌善舞的姑娘们则是边“跳月”边击掌,拍打出欢快的节奏,场面异常欢腾热烈。“跳月”独特的节奏律动和极强的舞蹈性,加上充满异或风情的不对称的五拍子节奏,使音乐产生了既活泼灰谐又妙趣横生的效果。作品通过丰富的旋律和调性的展开,不断引进新的音乐材料。那原始粗犷的歌声,彪悍的舞姿,织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作品在创作结构上采用大型的单乐章回旋曲形式,在音乐表现上又具有传统意义上协奏曲三个乐章的结构特点。音乐跌宕起伏,调性游移多变,充满了奇妙的幻想色彩,整部作品的点晴之处出现在主题的第三次再现,其表现手法是以独奏小提琴的单双泛音的交替结合所演奏出的华丽音效,来模仿土著山民们用树叶、口弦和芦笙等原始乐器吹奏的音响,具有浓重的异域风格色彩。
《无伴奏奏鸣曲》的篇幅不长,选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作为素材,加入了许多现代小提琴演奏技法,充分发挥了独奏乐器的色彩和张力,使作品富有震撼力。整首作品节奏比较自由,使演奏者拥有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除了采用一些19世纪以前就有的、但不大常用的特殊技术手段(如泛音、震音、靠琴码演奏、弓杆击弦、快速换弦、左右手的拨弦结合、双音同时颤音等)之外,还用了一些20世纪的新技术(如强压弓奏法、极大幅度的渐强渐弱、指定的揉音与不揉音的对比及变化等)。
《姑苏吟》创作于2008年4— 6月间,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之景的作品。由于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故在曲中运用大量的苏州评弹曲调来贯穿整曲,旋律性比较突出,优美的旋律和不乏张力的旋律变化幅度,使本曲有别于其他无调性音乐。作品突出了小提琴演奏旋律感人至深的优点,充分挖掘小提琴在演奏旋律时的可能性。在技巧上提琴的快速跑动和分弓使用较多,中间B和C两段以及高潮部分的分弓有些技术难点。
《裙子》是对女性温柔的一种赞美,灵感来自一条美丽的裙子。作品特意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两种不同的音阶体系,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是无文化差异的。
《十面埋伏》原是著名琵琶古曲,描绘公元前二百多年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刘邦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计策,迫使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首乐曲本来是为小提琴和打击乐组合(包括定音鼓、马林巴琴和钢片琴)所写,曾于1978年在上海首演,后不断修改。2002年改为小提琴和钢琴。在香港首演时,试图用小提琴的噪音与钢琴的不协和音组合、音块及其他现代手段相结合,来表现人喊马嘶的古代战争场面。全曲共分五段:一、列营(表现两军对垒的气势磅礴);二、埋伏(用泛音和打更的安静音响表现四面楚歌的形势);三、小战(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大战(双方冲锋厮杀、金鼓齐鸣的场面);五、奏凯收兵(战争结束时吹很长的铜号或螺号集合士兵)。

早年师从腾茂隆、赵薇教授,十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林耀基教授,直到高中毕业获全额奖学金赴辛辛纳提音乐学院,师从萨斯曼斯豪斯教授,随后转往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师从小提琴教育大师韦勒斯坦教授获得学上硕上学位后赴西班牙皇家音乐学院,师从世界小提琴大师扎哈尔·布朗教授并担任布朗的助教。
劳黎曾获得2009年美国纽约Hudson Valley国际比赛金奖;斯塔林基金小提琴比赛第一名,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等20多个中外奖项。
劳黎曾与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担任协奏曲独奏;2018年受邀参加“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庆典”活动,担任小提琴独奏。2017年春,应邀担任美国巴克利尔大学驻校艺术家期间,推动演出中国作品音乐会专场,也实现了鲍元恺编曲的《炎黄风情》24首小提琴与管弦乐团版的部分选曲的世界首演,2018年在国家大剧院《炎黄风情》中国首演中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担任独奏。
劳黎曾应英国皇室邀请,在温莎城堡进行一系列的演出和讲学。曾在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的带领下,在西班牙皇宫演出。
劳黎也热衷于小提琴的教学的创新。她翻译、引进、详解编著扎哈布朗的小提琴高级教材。在旅美、旅欧期间分别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和西班牙皇家音乐学院教学,近年来,她也在世界各地举行大师班教学。目前,劳黎同时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和西班牙皇家音乐学院。

6岁起在父亲熏陶下随父学琴,先后受到了四川多位名师的指点,其中包括夏敬熙、杨宝智、李开祥等教授。1998年,遇见著名教育家林耀基教授后,每月定期到北京上课。
1992年,王微致首次登台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1996年,在西南首届小提琴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一名、评委会特别奖以及最佳中国作品奖。199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并应国际著名室内乐大师沃尔夫冈·雅恩教授的邀请,赴德国参加大师班,并在当时德意志联邦政府所在地波恩为联邦政府演奏。
2002年,受卡尔斯鲁厄音乐大学校长邀请赴德留学,以满分考进德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伍尔夫·赫尔舍的班上学习。2003年,获得了DAAD奖学金;2007年王微致以满分外加特别嘉奖的形式,从卡尔斯鲁尔音乐大学硕土毕业。2007年,考入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大学跟随被誉为当今德国最好的小提琴教授安·玮特哈丝学习。2009年,满分考入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跟随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沃尔夫·斯奈德继续学习。2011年,哥廷根日报在报道中写到:“他的炫技作品演奏让人目瞪口呆”。
2012年,受邀和厦门爱乐乐团合作灌录CD;2012年,在德国举行帕格尼尼之夜系列演出;2013年,与时任北德广播乐团首席指挥Eiji Oue合作演出;2016年,获邀定明出席Otzberger夏季音乐节。2017年被聘为重庆爱乐乐团客座教授
2017年,王微致以满分外加特别嘉奖的形式,从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

小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和英国皇家北部音乐学院。曾受教于多位独奏、重奏名师,包括张世祥、陆蒙达、丁芷诺、水兵、李文宙、克里斯托弗·罗兰(菲茨威廉四重奏)、宝琳·诺布斯、哈托·白利(阿班·伯格四重奏)、约翰内斯·麦塞尔(阿提斯四重奏)等。
作为独奏家他率先向中国听众成功呈现了包括《布里顿协奏曲》、《康戈尔德协奏曲》在内的多部大型独奏作品;作为室内乐音乐家,在中国首演了多部重要的近现代室内乐作品。与同事共同创立于2011年的上海音乐学院“汉”重奏组,多年来活跃于国内外音乐会舞台上,并录制了多张唱片,现已成为了国内室内乐领域的领军组合之一。

师从盛中华、丁芷诺、伊夫利。吉特里斯(Ivry Gitlis)、扎哈·布朗(Zakhar Bron)。原上海爱乐乐团乐队首席;原英国BBC爱乐乐团客座乐队首席(2010年)。上海 音乐学院本科,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硕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董事会连续两年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职业演奏家文凭获得者;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协奏曲大赛连续两年第一名。
2017年,与其他六位教授一起 参与编订《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年,与丁芷诺教授共同编订练习曲:《 马扎斯》、《开塞》、《克莱采尔》等,共计7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协同其他四位考级教材编委出版了《小提琴考级曲集》(共4册),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6年至2012年间,多次在马德里皇官为西班牙皇室演出。以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肖松“音诗”和拉威尔“茨岗”等作品完成了俄罗斯巡演。并在西班牙桑坦德、比利时欧罗巴利亚、德国法兰克福等音乐节中担任小提琴独奏,与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奇(Vladimir Ashkenazy)、尤斯图斯·弗朗兹(Justus Franz)、扎哈·布朗、祖宾·梅塔( Zubin Mehta)、汤沐海等大师合作。
2014年起,协助丁芷诺教授进行弦乐队教学,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团指挥。

享誉国际乐坛的小提琴家朱丹,被最具权威的英国古典音乐杂志《Gramophone》称为“引领当今国际乐坛的中国杰出艺术家之一”,指挥大师祖宾·梅塔高度评价他是“一流的音乐家及具有卓越才华的小提琴演奏家”,《The Strad》杂志称他为“一位有着令人敬佩的谦逊和优美音色的艺术家”,首位受邀在美国坦戈伍德,奥地利萨尔茨堡,瑞士维尔比耶世界三大顶级音乐节上演独奏会的中国小提琴家。他正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其近期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艾申巴赫合作纪念伯恩斯坦的音乐会,及与祖宾·梅塔大师执棒的佛罗伦萨五月节日乐团合作的乐季开幕音乐会,都获得国际乐评轰动式的称赞。2015年末,朱丹受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UNESCO成70周年在其巴黎总部演奏庆典音乐会,并被授予艺术大使。
朱丹18岁时即成功登台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了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随后其音乐会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为独奏家,他经常出没于欧美顶级交响乐团的乐季演出,如蒙特利尔、波士顿、温哥华、美国国家、德意志国家爱乐、法国国立、比利时国家管弦、慕尼黑爱乐、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维也纳室内乐团,及与国内各大乐团的合作巡演。并联手Christoph Eschenbach、Philippe Entremont、Zubin Mehta、Jacek Kaspszyk、Gianandrea Noseda、Krzsystof Penderecki、Carl St。 Clair、Jefferey Tate、黄晓同、汤沐海、邵恩、谭利华、余隆、张国勇、张艺、吕嘉等国内外著名指挥家多次合作。他还频繁受邀于国际顶级音乐节和大学如法国卡萨尔斯、德国石荷州、意大利斯泼莱托、芬兰西贝柳丝音乐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教授大师班。与郎朗、白健宇、Michel Dalberto、Gidon Kremer、Richard Goode、Natalia Gutman、Nobuko Imai、Mischa Maisky、Jean-Yves Thibaudet、Mitsuko Uchida等大师合作演绎室内乐作品。与George Benjamin、Gyorgy Kurtag、Gian Carlo Menotti、Krzyszof Penderecki、叶小纲、谭盾、关峡、盛宗亮等多位现代作曲大师同台演绎并录制他们的独奏和室内乐作品。朱丹还积极参与国际人文环保组织“南极论坛”,远赴登陆南极的使命,即成为首位在南极洲大陆上演奏的小提琴家。

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曾获麦卡瑟“天才”大奖的盛宗亮在1955年12月6日出生于上海,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现任密西根大学伦那德伯恩斯坦杰出大学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客席教授。
盛宗亮曾与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合作,其中包括伯恩斯坦、马佐、艾勋巴哈、迪图瓦、MTT、斯拉金、斯瓦茲、罗伯森、津曼、贾维、史巴诺、沃夫、马友友、舍尔金、艾克斯、林昭亮、卜朗夫门、格蓝妮等等。
他广受委约,几乎在北美、欧洲及亚洲每个著名的音乐机构都曾上演他的作品,其中包括:美国白宫、2008年北京国际奥运会、纽约爱乐乐团、波土顿交响乐团、克里福兰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巴黎乐团、英国BBC交响乐团、汉堡广播交响乐团、丹麦国家交响乐团、旧金山歌剧院、芝加哥抒情大剧院、桑塔费歌剧院、纽约市歌剧院、纽约市芭蕾舞剧院及旧金山芭蕾舞剧院等。
2016年,由他作曲並联手作词的歌剧《红楼梦》,由旧金山歌剧院委约在美国首演。戏票全部售空。2017年3月在香港艺术节上演,又是一票难求。同年9月,盛宗亮亲自指挥该剧在北京、长沙、武汉三地巡演。
深受东亚及中亚民间和古典音乐传统的影响,他的音乐既戏剧化又抒情。自2000年起,他深入研究丝路文化的种种。他曾担任由马友友发起的“丝绸之路”乐团的艺术顾问。
作为指挥家及钢琴家,他曾与众多音乐团体合作,其中重要的包括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西雅图交响乐团、纽约室内交响乐团、葛兰碧交响乐团、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德国多尔特蒙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并常在卡內基音乐大厅、林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等地演出。
自从2011年起,盛宗亮在香港创建了每年一度的作曲演奏大师班:创意间的亲呢——盛宗亮与国际作曲家和演奏家相聚在香港,并任其艺术总监。其影响非常成功,受到美国华尔街时报,英国经济时报,以及香港文汇报,信报等赞誉。“创作间的亲昵”的音乐会由香港RTHK合作播出,其演出、讨论实况并由Naxos收入其音乐图书馆。

2016年11月18日,由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合力组建的苏州交响乐团正式成立。乐团由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位优秀乐手组成,团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年轻的职业交响乐团。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苏交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交响乐团。
在音乐总监陈燮阳与首席指挥许忠的带领下,苏交策划并完成了节目内容丰富、专业程度高,兼顾古典音乐普及与推广的音乐季。成立两年来,苏交已与众多国内外一流艺术家合作演出,如罗伯特·阿巴多、艾森巴赫、丹尼尔·欧伦、谭盾、盛宗亮、安妮-索菲·穆特、和慧、夏维尔·梅赛特、吕思清、宁峰、秦立巍等。
乐团成立两年来,不仅成功举办了国际音乐赛事,架起苏州与世界文化的沟通桥梁,且与业内前沿表演艺术团体合作演出了歌剧和芭蕾舞作品,包括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阿依达》,与苏州芭蕾舞团合作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和《卡门》等。2017年,由苏交主办的金鸡湖钢琴比赛,是苏交在发掘古典音乐未来之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2018年,苏交再接再厉,主办了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旨在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作品征集和知名作曲家的委约,开启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2017年,苏交首度走出国门,于法国迪耶于兹、德国萨尔布吕肯成功演出。此外,苏交全程参与了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在上海、香港、苏州、福州的四地巡演。2018年内,苏交继续活跃于国内舞台,先后于北京大剧院、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台北两厅院音乐厅、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神户国际会馆等知名场馆演出。
苏州金鸡湖音乐厅坐落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由当今世界最富声望的声学设计大师丰田泰久先生担纲声学设计。金鸡湖音乐厅不仅是苏交季演出、艺术教育、重大活动的绝地场地,更是苏州新增的文化地标。
在促进传统苏州文化与西方交响乐艺术交流融合的同时,苏交将不忘服务大众,普及高雅艺术的团建初心,切实成为苏州的文化大使和艺术领军者。
作为国内延续时间最长的音乐节,“上海之春”始终坚持力推新人新作和群众性音乐活动的优良传统,热情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推动中外交流,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优质文化品牌。祝“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越办越好!
希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弘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承担起更加光荣的任务,为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祝“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越办越好!
“上海之春”是最良好的音乐舞台,对推动和繁荣音乐创作、累积优秀音乐作品而言,任何其他舞台都无法替代。
“上海之春”不仅是音乐家的节日,也是群众参与和共享音乐的盛会。纵观目前中国,像“上海之春”这样持续一贯、坚持核心宗旨50年不变的音乐节,实际上仅此一家。这实际上也彰显出“上海之春”音乐节在中国音乐文化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贡献。
“上海之春”能为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作品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展演平台,是一个开放型的、创新型的、高品位艺术型的现代音乐节。衷心祝愿“上海之春”这宝贵的芙蓉,青春常在,越长越美!
从1960年举办“上海之春”以来,新人辈出,新作品不断涌现,已成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音乐盛会。
愿“上海之春”永远成为舞蹈艺术继承创新的平台,成为催生舞蹈名作和大师的摇篮。
可以说,是当年“上海之春”为繁荣祖国音乐事业的强大动力,把我推上音乐创作的道路。
过半个世纪的“上海之春”音乐节,无论是对繁荣音乐创作,还是对提高表演艺术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发掘与培养年轻音乐人才,所谓功不可没。
很多老朋友至今都在提起:“奚其明,是你奏响了‘上海之春’的第一音啊”,我总是说:“这是命运对我的惠顾”。
“上海之春”的确是一块大好平台。她是上海“本地人”办的,确是给全国和全世界“外地人”看的;“外地人”不仅来看我们“本地人”的好戏,也带来无数好戏给我们“本地人”看。所以我们应当说,“上海之春”的舞台,是全国人民的大舞台!
每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是音乐节的盛世,它的“出新作品、出新人”的宗旨更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一直说,对于我的艺术与创作成长,有两个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是我的工作单位上海民族乐团,另一个,就是“上海之春”了。“上海之春”为我的作曲与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门,我希望她能继续为新人新作搭建平台,为更多的年轻作曲家,艺术家敞开这样一扇门!
“上海之春”不但使我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更使我在技法、语境上有新的突破。我感谢“上海之春”,我向往“上海之春”。
每届“上海之春”,都是我的节日,它记载着我艺术上的成长,事业上的成功或挫折,人生道路上的喜怒哀乐,更浸透着奋斗中洒下的心血和热汗。
人生的记忆中,如果没有音乐,那是何等悲哀的事情。“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使上海人远离了这种悲哀。
祝“上海之春”音乐节能永葆活力与青春,祝愿她能在将来成为世界级的音乐节!
要将“上海之春”这么多年来这种艺术冲动和创作的热忱继承下来,时刻保持,调动着我们创作的原动力。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上海之春”又会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一个国家的音乐在世界乐坛是否占有一席之地、是否有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看原创作品、看作曲家。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上,“上海之春”不仅旗帜鲜明,而且富有前瞻性和远见性,难能可贵,值得肯定。
感谢上海,感谢“上海之春”,感谢为这些作品的上演付出一切的前辈们、艺术家朋友们!我想,这些美好的瞬间将成为永久的记忆。
希望“上海之春”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音乐创作,为今后能够真正留给历史一些有价值的作品积聚能量。
我不夸张地说,没有“上海之春”,或许就没有现在的辛丽丽。感谢“上海之春”带给我的一切,也祝愿“上海之春”越办越红火。
如今“上海之春”已走过50年,这50年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和表演人才,并且成为群众参与和共享音乐的盛会。它以大海般的胸怀和魅力展现出上海这国际大都市的活力和文化自信。而我,就如这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融汇其中,奔流不息。

注:[1]引自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费维耀所撰写的《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前言。
*此次小提琴“中国作品百年经典”活动,讲座和研讨会不收取费用,两场系列音乐会可购票观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曲谱
- 音乐安卓版1120发布:智能煲机、智能曲谱等新功能QQ
- 洛奇GM音乐会搞笑登场谱新年欢乐颂
- 歌曲《一生所爱》吉他谱附带解读!
- 葫芦岛11岁男孩获赞“魔音小王子”捡辣条袋上歌曲简谱学习
- 抖音最火的爱情说说短语唯美好听怎么听都不会腻
- 山地垂直自然带知识总结(附18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 拱北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熊振国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同谱全民健身曲共圆体育强国梦
- 收藏好慢慢听!!10首穿透灵魂的英文经典歌曲
- 小提琴演奏家宋晓晨跳楼自杀年仅38岁曝原因引人泪目!悲痛
- 《陈婧霏》:谱一曲仲夏的梦
- 刘涛蒋欣主演《欢乐颂东方卫视首次打造季播剧
- 「知青岁月」两只老虎
- 简朴是种半懂的痛从马云吃方便面咸菜可以知道
- 网易新闻
- 小小说:唱山歌的忧与乐
- 王正谱到张家口赛区检查
- 牢记4点轻松读谱不是梦!?学钢琴如何阅读钢琴乐谱
- 有没有比较好的记忆技巧??五线谱有最快的记忆方法吗
- 听来自星星的孩子为你弹奏爱的五线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