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强调“盗墓不是考古”,才是最大的悲哀
流行类2021-03-28 06:37

活跃如敦煌博物馆,专门为王一博送上定制滑板,这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一起保护和传统文化”,最终从王一博的口中说出。

但现在,光有文创产品已经不够了。
文物注定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它要想走入更多人视线、被更多人关注,的确需要合适的途径继续“开源”。
《国家宝藏》到现在已经播出三季,豆瓣评分仍然有9分之高,并且忠实观众人数还在持续增长。
节目套路其实很简单,文物工作者负责讲述每件国宝背后的科普知识,明星负责演绎根据史实合理虚构的“前世传奇”。

在这里,无论是一把朴素的小提琴,出土于秦皇陵的青铜仙鹤,还是唐代的绢衣彩绘木俑,每一件小小的器物通过沉浸式的演绎,都被重新赋予了恰如其分的情感和价值。
在“专家”和“艺人”的搭配中,前者是科学的保障,是质量与敬畏的象征;后者成为了文博界向大众伸出的橄榄枝,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形式轻松,底蕴厚重”,是《国家宝藏》成功的关键,也是三星堆和盗墓笔记这场联名闹剧中缺乏的精神因子。
文化营销无罪,埋藏千年的三星堆值得更多关注,博物馆亟待也被更多的年轻人喜爱。
然而大众化不是低幼化,轻量不等同轻佻。所谓的“流量”和“热度”,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引导,才能变成真正对文物保护有利的“东风”。
总有一些关键的概念不能混淆,也有一些底线需要持守。
否则,所有的“走下神坛”,都只能沦为“娱乐至死”一个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