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近6000亿牛股赴港上市 一季度爆赚28亿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04-23 23:45
本网讯

本网讯_:被银保监会警示风险 哪些明星曾代言非法金融产品?

  来源:金融观察团

  4月22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关于警惕明星代言金融产品风险的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明星代言,做到“三看一防止”,切实防范金融陷阱。

  银保监会指出,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互联网平台及理财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一些机构邀请明星代言推广或站台,存在过度宣传、承诺高额回报、误导性宣传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1年第二期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明星代言,做到“三看一防止”,切实防范金融陷阱。

  银保监会强调,要

  一、认清明星代言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

  金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高、专业性强,代言人自身如果没有辨别代言产品资质、不了解产品风险,可能产生宣传误导风险。目前,明星为各类互联网平台或金融产品代言种类繁多,常见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一是为P2P平台代言。近年已有明星代言的平台爆雷,导致参与者资金受损。二是代言涉嫌非法集资的产品。如“中晋系”集资诈骗案已导致万余名投资者遭受资金损失。三是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代言。网络平台操作更便捷,但也容易存在风险提示、投保告知不充分等问题,消费者切忌因明星代言而忽略风险告知事项。四是为金融产品、平台站台。如“泛亚有色”曾邀请某学者出席活动,利用名人光环对公众造成消费误导。五是为银行保险机构某类产品或整体品牌代言。如明星担任银行信用卡推广大使或宣传大使。

  此外,部分粉丝无底线追星,为明星集资打榜等不理智追星行为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一些集资乱象。还有的利用名人效应过度营销宣传诱导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有可能引发过度负债、暴力催收等问题。

  二、“三看一防止”避开金融陷阱

  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可盲信明星代言,应理性对待“明星代言”的产品或服务,做到“三看一防止”。

  一看机构是否取得相应资质。金融行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消费者应选择有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可以登录金融监管部门网站、行业协会网站查询机构有关信息,或者向当地金融监管单位核实机构资质。

  二看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时,要了解产品类型、条款、风险等级、告知警示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要坚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不宜一味追求赚“快钱”,更要摒弃一夜暴富观念。

  三看收益是否合理。投资理财风险和收益并存,消费者面对营销宣传时,要重点关注是否如实地披露了风险和收益,以防被误导或欺诈。对承诺高于平均收益率的金融产品要小心谨慎,不要轻信高回报无风险等虚假宣传。

  四要防止过度借贷。理性看待借贷消费、理财投资等广告宣传,保持理性金融观念,不盲目跟风消费、借贷和投资。青少年尤其要对粉丝应援、借贷追星、集资追星等行为保持理智,谨防陷入非法集资等金融陷阱。

  三、代言人和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应依法合规履行责任

  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应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本机构及合作方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经营主体,不得开展与该金融业务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营销宣传;不得对资产管理产品未来效果、收益或相关情况做出保证性承诺,不得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

  明星等公众人物代言,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不得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作推荐、证明。接受代言前,应当查验所代言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所代言产品和服务是否内容真实、符合监管要求。

  明星站台P2P,已经是个很老的话题,靠着明星的吸粉效应,这些非法集资平台卷走了数十万人的血汗钱。早在2015年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时,金融观察团就多次梳理为问题理财平台站台的明星们(旧文传送门:数十位大牌明星为互金企业站台 炳恒集团等五家“爆雷”、鑫琦资产陷危机“皇阿玛”有点烦 扒一扒哪些明星代言了P2P?)。今天,借着银保监会的风险提示,我们就把去年因汪涵老师代言爱钱进暴雷的老文章,再次分享给大家(那些年,为“出事儿”理财平台站台过的明星们)

  1

  18家平台涉及30多位明星 站台方式有四种

  据金融观察团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至少有30多位明星为18家问题平台站过台。但站台方式不局限在代言,我们还总结出赞助节目、入股、出席发布会等其他三种方式。具体梳理表格如下:

(注意,这里的明星,主要指娱乐圈,专家学者不在统计范围内。)(注意,这里的明星,主要指娱乐圈,专家学者不在统计范围内。)

  方式一:明星担任代言人

  邀请明星担任代言人是互金平台最常用的方式,虽然称呼上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代言行为。采用这种方式的平台多达11家。

  值得注意的是,爱钱进的代言人,除了汪涵还有乒乓球主教练刘国梁。

  2020年5月9日晚,小牛在线突然公布“平台网贷业务良性退出公告”。而在2016年,小牛在线正式签约“10亿导演”大鹏董成鹏作为品牌代言人。其于2013年6月正式上线运营,累计成交超过1171亿元,累计注册人数超过607万人。

  2019年5月25日,鼎盛盈通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已由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立案侦查。2015年7月31日,赵雅芝作为鼎盛财富的品牌形象大使还曾助阵“妈妈贷”。

  2015年9月1日,唐嫣、李湘、瞿颖、钟丽缇、胡静5位女明星纷纷发微博称,缪斯时代来了,为e租宝为9月10日上线缪斯时代而做营销。

  非法集资平台快鹿集团旗下的东虹桥金融,则曾邀请黄晓明担任明星合伙人。在东虹桥金融的官方微博上,多次出现以黄晓明代言为主题的宣传。

  中晋资产的明星合伙人是“九球天后”潘晓婷。鑫琦资产热衷于与娱乐圈人士捆绑宣传,形象大使就是曾饰演《还珠格格》的“皇阿玛”张铁林

  2015年6月16日,在绿能宝“峰汇”上,国际钢琴巨星郎朗正式被授予绿能宝品牌形象大使。2017年4月,绿能宝出现兑付危机,随后的7月7日,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就绿能宝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侦查。创始人彭小峰被批准逮捕。

  此外,郎朗还在2015年4月,成为88财富母公司中科创集团代言人。而中科创集团创始人张伟曾对外介绍,中科创集团累计管理资产规模312亿元,已为超过76家港股及A股上市公司提供服务。警方称,张伟等涉黑犯罪集团通过架设“88财富网”网络融资平台,虚构投资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获得巨额资金后再用于高息放贷牟利,并采取摆场收数、非法拘禁、寻衅滋事等暴力手段逼迫催收。

  2015年10月底,紫马财行签约范冰冰担任企业形象大使。2015年6月4日,马景涛签约橙旗金融,成为公益形象大使。

  2019年3月27日,团贷网实控人唐某、张某主动向东莞市公安局投案,待偿金额118.9亿、出借人数达22.2万的“团贷网”出事。团贷网曾邀请王宝强出任其首席体验官。

  方式二:赞助明星节目

  除了代言,还有至少6家平台通过冠名、赞助、植入节目的方式,吸引投资人。

  除了邀请明星做代言人,爱钱进还曾在多部热播剧中做了植入广告,如《老九门》《醉玲珑》《楚乔传》《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等。

  炳恒财富赞助了东方卫视的节目《金星秀》。除此之外,炳恒集团赞助的活动还包括《广场大民星》节目、《2015姜昆相声巡演-上海站》、BIGBANG2015年世界巡演“BIGBANG 2015 WORLD TOUR ”中2015年6月21日的上海站演唱会、华谊ELLE之夜等。

  中晋资产则冠名赞助上海知名相亲节目“相约”。“相约星期六”被称为上海的“大爷大妈们”周末必看的一个“国民节目”。这个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口碑节目使中晋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上海本地中老年阶层的熟识度。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晋一案中,大批老年人“踩雷”,其中60岁以上的投资人就超过2万,跟此或许有关。

  2016年3月7日晚,P2P平台爱投资冠名广东卫视财经类栏目《财经郎眼》。该节目主持人为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

  e租宝冠名过《音乐大师课》、“上海游艇节”慈善晚宴、《你好菜鸟!》等众多真人秀和知名节目。

  善林金融因赞助女排出名,常亮相各大广告牌,拉来政协委员站台。

  方式三:明星入股

  在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2015年,平台邀请明星直接入股也成为常见的炒作方式,至少有3家问题平台有明星入股。

  2015年4月15日,速帮贷(财加)日前宣布获得了由任泉领衔的Star VC战略投资。

  2015年4月27日,《中国好声音2》中的组合“毅光年”宣布投资P2P平台邦帮堂,平台称投资金额达千万人民币。

  2015年8月,前海理想金融完成公司股权变更登记。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刘晓庆控制的上海市刘晓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股东之一,该公司出资500万,出资比例为5%,为前海理想金融的第六大股东。

  方式四:明星出席发布会

  除上述三种方式,明星以代言人身份或单纯出席发布会也是常见的站台方式。

  例如,2016年1月13日,炳恒集团举办“超越梦想?一起飞”主题年会,演员陈坤和潘长江发去视频祝福。杨洪基、周传雄、陈志朋等明星嘉宾空降现场表演。2015年的年会更是被媒体形容为“星光灿烂”,歌手罗中旭到场表演,姜昆、师胜杰、杨洪基、蔡明、菅韧姿、秦岚等二十多位演艺界人士都发去了祝福。

  2015年鑫琦资产年会上,邀请了上海电视台主持人程雷、台湾歌手姜育恒、歌手蒋大为等为其站台。

  2015年2月3日,爱投资举办发布会,佟大为、徐璐、张子枫三位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到场助阵,表达了对这一平台的赞赏。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专家、学者为非法集资平台站台。例如,贝米钱包拉上了《罗辑思维》节目主讲人罗振宇和财经作家吴晓波。其中,罗振宇曾和贝米钱包联合推出书籍套盒《送给现在和未来的有钱人》。2019年11月,据警方公告,贝米钱包创始人、CEO等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如今,银保监会针对明星代言金融产品进行了风险提示,代言要承担法律责任,乱代言、夸大收益弱化风险的行为有望得到遏制,消费者权益将得到保障。

  *声明:金融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End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趣快排SEO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网讯

本网讯_:近6000亿牛股赴港上市 一季度爆赚28亿

  来源:华盛通

  近期免税龙头企业中国中免公布了重磅消息,将正式启动筹备赴上市的计划。

  据中国中免公告,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董事会同意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上述授权的有效期为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

  来源:上市公司公告

  受到疫情以及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利好影响,中国中免在近期的业绩公告中也交出大幅增长的优异成绩。

  2021年一季度,中国中免实现营收181.34亿元,同比增长127.48%;实现归母净利润28.49亿元,同比扭亏。

  而2020年报告期内,公司则实现归母净利润61.4亿元,同比增长32.57%。同时中国中免在业绩大增之下还大方分红,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0元(含税)。公司目前市值近6000亿,是国内免税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

  来源:华盛证券

  通过华盛通APP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中免股价表现亮眼,年涨幅高达218%。尽管近期中国中免股价有一定回落,但截至4月22日其总市值仍然高达5779亿元人民币,约合6911亿港元。

  而实际上中国中免从前用名是中国国旅,这家从前兼有旅行社业务以及免税业务的公司自2009年10月15日登录A股至今,累计涨幅超过54倍!

  作为A股市场上知名的蓝筹白马,中国中免A股上也吸引了中国证金公司、汇添富基金、景顺长城、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几十家知名公私募基金持仓。

  究竟中国中免公司竞争力有多强,赴港上市投资价值有多大,中国免税消费潜力未来还有多大,我们来详细看看。

  一、国资委控股实力雄厚,全牌照奠定龙头地位

  中国中免是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而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旅游央企。

  2019年3月,中国旅游集团将总部从北京迁入海南省海口市,成为首家总部进驻海南的央企,将享受原税率计算基础上将近40%的税收优惠。

  国务院国资委控股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中国旅游集团持有中国中免53.3%的股份,因此中国中免的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强大的央企背景给中国中免带来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

  来源:公司年报

  谈起中国中免,就不得不提它的牌照优势。

  中国的免税行业实行国家特许经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发放经营牌照,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须经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的审核批准,牌照具有稀缺性,获取难度很大。

  目前中国仅有十张免税牌照,而中国中免拥有三张,分别是中免集团、日上免税行、海南免税,渠道优势明显。

  其他七张为深圳免税、珠海免税、中出服免税、中侨免税、王府井、海旅投和海南发展,这七家公司虽都具有免税牌照,但各自的免税牌照所允许的经营区域并不相同。

  其中,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免税业务的牌照运营商只有中免和中出服免税。

  来源:公司官网、西南证券

  从2019年免税销售额来看,中国中免(含日上)的市场份额最高,市占率达到85%,海南免税占比次之,为6%。

  2020年5月中国中免收购海南免税,将海免并表计算后中国中免的市占率将达到91%,规模优势堪称恐怖,市占率上看是无可争议的龙头。

  二、中国免税规模增速高于全球,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主力

  2011-2019年中国免税业销售规模的从120亿元增长至545亿元,2019年同比增速高达38%;2011年-2019年中国免税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8%,高于全球免税销售额7.5%的年复合增速。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旅游业持续低迷,全球免税市场尤其是机场渠道收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中国疫情的有效控制让国内旅游业回暖速度和规模远超国际市场。

  随着国家为吸引海外消费回流不断推出利好政策,海南自贸区建设的加速实施带动离岛免税持续放量,中国免税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机构麦肯锡预测中国2025年免税市场空间大约在1680亿元-2304亿元之间。

  来源:Generation Research

  中国免税品消费外流现象严重,但近年来免税品境内消费占比逐步提高。世界免税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消费了全球免税品的40%,其中境外购买免税品整体规模超1800亿元。

  从免税品销售规模来看,2019年中国和全球免税品销售额分别为545亿元及820亿美元,按1美元兑6.8元,中国免税品销售规模约为全球销售规模的9.6%(前值7.5%),远低于消费规模的占比,侧面证明免税品消费外流现象严重;

  但与2018年相比中国免税品销售额占比较快提升,消费需求加速回流。

  来源:贝恩咨询,麦肯锡

  中国消费者是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军,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充分。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总额占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1%上升到2019年的35%,2000-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3%/19%和3.1%,由高速增长转为稳步增长状态。

  2018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2600亿欧元,其中中国消费者占比最大,达到33%。

  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中坚力量,预计免税品消费回流后这部分高端消费者有望支撑国内免税销售规模提升。

  三、结语:明星基金经理重仓,长线潜力看好

  中国中免拥有独特的垄断优势以及多年保持着优秀的业绩增长,也吸引了众多明星基金持有,其中由明星基金经理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基金就重仓中国中免。

  在近期公布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基金前十大持仓情况来看,中国中免占据其基金净值的9.67%,而这只明星基金的总净值规模约400亿元,这也侧面体现了刘彦春对于中国中免的看好。

  来源:景顺长城

  从过往的战绩来看,景顺长城新兴成长保持着极为优秀的回报率,在14.8年期间实现了接近800%的投资回报。而机构西南证券认为,中国中免作为免税商品销售行业龙头,除了线下渠道遍布全国以外,也重视布局线上来驱动成长。

  而在长期来看其规模优势会加剧其议价能力,盈利也会保持较好增长。在2020年港股市场上免税概念股曾实现暴涨超6倍的惊人表现。如今港股迎来免税龙头中国中免,究竟上市表现如何,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

  来源:景顺长城

  

  添加客服微信【hstong2021】,0元领华盛通港美股投教课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本网讯

本网讯_:股价腰斩的呷哺呷哺:沸腾小火锅 需要大思考

  来源:节点财经

  年前,火锅们惨的是业绩;年后,火锅们惨的是股价。

  从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算起,无论是“服务主义”的(06862-HK)还是“价格主义”的(00520-HK),股价均已达到了腰斩的程度。

  但从走势来看,海底捞有企稳反弹迹象,呷哺呷哺仍然深陷泥淖。

  截至4月22日收盘,海底捞继续复苏的样子,股价上涨1.1%,收于51.5港元/股。呷哺呷哺则在当天下跌1.82%,收盘于11.88港元/股。此前的19日,呷哺呷哺更是一度大跌14.91%。

  相较2月11日27.15港元/股的历史峰值,不到两个半月的时间,呷哺呷哺股价深跌56.24%,市值蒸发400多亿港元,而恒指仅下滑7%。

  事发突然必有妖。透过市场消息和财报数据,节点财经来深扒呷哺呷哺“作妖”的本质。

  /?01?/

  凑凑“指挥官”出走

  营收、利润双降

  消息面上,凑凑“指挥官”出走或是此番呷哺呷哺股价大跌的主要诱因。

  上周末,有媒体爆出呷哺呷哺旗下发展势头迅猛的台式火锅品牌凑凑CEO张振纬已经离职,目前该消息也得到了呷哺呷哺的确认。

  作为一手带领凑凑成长的“指挥官”,张振纬离职动关大局。高盛发表报告称,“张振纬执行力强劲,尤其是在门店扩张方面。投资者需要注意凑凑CEO离职的相关风险,因为尚未提供更换职位的时间表。”

  更深层次的原因,节点财经认为还要归因于业绩。

  特殊背景下的2020年,讲究氛围,喜欢热闹的火锅业如枯鱼涸辙。

  财报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同比下滑9.5%;经调整纯利1.31亿元,同比下滑67.1%;股东应占溢利183.7万元,同比下降99.36%。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相比海底捞的增收不增利(营收增长7.75%,股东应占溢利下降86.81%),呷哺呷哺营收和净利双降的现实更加惨烈。

  分业务看,主品牌,即消费者熟知的大众品牌呷哺呷哺、升级高端品牌凑凑、调味品三大板块表现各异。

  其中,2020年全年呷哺呷哺餐厅实现收入34.6亿元,同比减少25.9%,占总收入比重约64.2%,为集团主要收入来源。

  节点财经(ID:jiedian2018)注意到,呷哺呷哺大多数餐厅集中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去年疫情较为严重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这或许是导致其盈利缩水的因素之一。

  不过,因为优化产品组合、定期推出新产品,提升外送及先产品销量等措施,呷哺呷哺顾客人均消费由2019年的55.8元上升至2020年的62.3元。

  直白点说就是涨价了。

  小编作为呷哺呷哺的老熟客,深切地体会到,以前在呷哺吃火锅,两个人120元足够,现在140元都够呛,不少菜品都默默地变贵了,或者悄悄地减量了。大众点评介绍中,呷哺呷哺相关门店人均消费已经高达66元。

  另一火锅品牌凑凑2020年实现收入16.89亿元,同比增加40.75%,占集团总收入比重上升到30.99%。但受疫情期间加大促销折扣力度所致,其人均消费额由2019年的131.5元下降至126.6元,同店销售额9.64亿元,同比下滑9.5%。

  在寒冷的2020年能有如此成绩,凑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正如高盛所言,“近年来凑凑餐饮为呷哺呷哺主要的增长动力,凑凑餐饮自新冠疫情受控后健康复苏,在今年3月达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市场亦预期凑凑餐饮于未来数年保持强劲的扩张空间。”

  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凑凑对呷哺呷哺业绩的贡献值越来越高,“指挥官”离职难免让市场忧虑其后续发展,进而影响到估值形态。

  数据来源:呷哺呷哺财报

  2018年三季度起步的调味品业务,由于集团不断扩张销售渠道和推出新产品,2020年涨势喜人,录得销售额14.78亿元,较2019年的8.96亿元大幅增加65%。

  总的来说,呷哺呷哺的三大业务除了主打品牌呷哺呷哺收入下降,其他两大业务均表现良好。

  /?02?/

  店越开越多,翻座率越来越低

  呷哺呷哺源自中国台湾,1998年创立于北京。在最初几年,自主小火锅模式并没有让呷哺呷哺一炮走红,反而徘徊在倒闭边缘,据说最惨的时候一天只卖掉3锅。

  直到2003年,非典造就难得机遇,自带分餐制基因的一人火锅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的首选,呷哺呷哺乘势打出“一人一锅,非典染不上”的口号,瞬间晋升为市场的“天选之子”,一度创出日客流量2000位的就餐记录。

  从那之后,呷哺呷哺的经营走上了正轨,并于2014年底成功赴港上市,开启扩张之路。

  据其财报显示,2014年-2020年,呷哺呷哺的门店数量由452家增加到了1061家,新开店数量分别为86家、100家、112家、155家、195家、243家、129家,除了被疫情打断的2020年,一年比一年多。

  然而,伴随着开店频率越来越高,门店数量越来越多,呷哺呷哺的翻座率却一路下跌。

  2014年至2020年,呷哺呷哺的翻座率分别为3.8倍、3.4倍、3.4倍、3.3倍、2.8倍、2.6倍、2.3倍。

  具体到2020年,呷哺呷哺在一、二、三线城市对应翻座率 2.7倍、2.1倍、2倍,对比2019年的 3.3 倍、2.3 倍、2倍,一线城市翻座率下滑较大。

  数据来源:呷哺呷哺财报

  翻座率的计算方式,以年内餐厅餐饮销售所得收入除以年内餐厅顾客总流量,表示餐桌重复使用率,映射出赚钱能力的强弱。

  举个例子,一张4人桌,只有当桌子坐满4个人,才能叫1倍翻台率;如果2人就餐,翻台率就只有0.5倍;如果1人就餐,翻台率就只有0.25倍。

  一般来说,翻座率是任何餐饮企业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考察餐厅经营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翻座率高,意味着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营业时间内,让座位的流动率提高,营收也会成倍提升,反之亦然。

  针对一降再降的翻座率,此前呷哺呷哺CEO赵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翻座率的下降与上市后进行扩张和加密有关。

  凑凑的翻座率呈同样走势。2017年-2020年,凑凑新开店数量分别为21家、48家、54家、38家。截至2020年底,凑凑共有140家门店,翻座率为2.5倍,较2019下降0.4倍。

  结合前述凑凑餐厅人均消费和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的事实,节点财经认为凑凑的增长大概率还是靠门店的扩张而做出的新的增量。

  对比同样于H股上市的海底捞,其翻座率由2018年的5下降至2019年的4.8,并进一步降至2020年的3.5,虽然也下滑了不少,但仍高于呷哺呷哺和凑凑。

  对于2021年开店计划,呷哺呷哺表示将继续保持扩张速度,呷哺呷哺品牌重点布局华东、华南等地区,凑凑品牌在一线城市加密的基础上,进行二、三线城市下沉。

  零售业和餐饮业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扩张会造成来客数“被平均”。如果开店过密,就会“同室操戈”,零售业出现单店营收下降,餐饮业出现翻台率下降。但是,如果扩张适度,总营收还是会上升。

  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适度”,是呷哺呷哺需要考虑的。

  /?03?/

  转型路漫漫长

  呷哺呷哺难“沸腾”?

  “短、平、快”的休闲小火锅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火爆之后,2015年开始呈现疲软的迹象。

  面对消费升级大趋势,以及平价火锅的发展瓶颈,呷哺呷哺在2016年启动从快餐向轻奢正餐转型的计划,推出定位中高端的凑凑聚会餐厅,引入茶饮吧台,主打火锅+茶歇新形式,目标消费者从客单价40元的人群转移至客单价200元的人群。

  一开始,凑凑就制定“快速发展”的品牌战略。按照张振纬在今年“中国餐饮创新大会”上的分享,“过去4年,凑凑平均每11天开一家新店,创下了餐饮直营门店最快的增速。”

  通过差异化运营和全国扩张,凑凑赚取的收入从2017年的1.17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16.89亿元,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0.32%提升至2020年的超过30%,逐渐成长为一个“挑大梁”的角色。

  数据来源:呷哺呷哺财报

  但就此认为呷哺呷哺的转型之路就是成功的或为时尚早。

  节点财经查阅财报发现,自打升级之后,呷哺呷哺的净利润就在不断下滑,从2018年的4.62亿元减少至2020年的183.70万元,转型之路似乎并不顺畅。

  数据来源:呷哺呷哺财报

  另外,肩负开辟呷哺呷哺第二条盈利曲线和抢夺中高端市场份额重任的凑凑还面临“挖墙脚”的风险。

  近年来,为了把品牌往精致化、休闲化、文艺化打造,呷哺呷哺品牌针对门店形象、产品结构、茶饮、环境、服务等各要素苦练功夫,试图通过新店整型来提升顾客体验和品牌认知。

  但升级后的呷哺呷哺门店,却与“好兄弟”凑凑愈长愈像。

  比如北京某呷哺门店,装修风格改为稳重的古典设计,昏暗的灯光,深棕色木质家具,隔断隔出的私密感,走进去的感觉和凑凑并无太大区别,虽然二者在客单价上面相差了一倍多。

  从行业竞争形势来看,以凑凑为主的升级之路尤其要面临海底捞这样的“巨无霸”对手,无论是品牌、产品,还是服务,凑凑都有更长的路要走,同时还要面临巴奴、八合里、大渝等火锅品牌的挤压,呷哺呷哺要想整体“沸腾”起来并不容易。

  值得回味的是,从3月中旬开始,各路资本开始大举抛售呷哺呷哺,大摩对呷哺呷哺的持股比例从9.25%减持到只剩0.93%,持仓长达6年的高瓴资本直接选择清仓。

  与此同时,由于公司今年首季仅新增加3家门店,高盛将凑凑2021-2023年门店扩张数量预期由80家、76家、81家下调至60家、65家、65家,并基于凑凑贡献预期下滑,将呷哺呷哺2021-2023年净利润预测下调2-6%。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本网讯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