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搜集整理歌曲曲谱歌谱、简谱、吉它谱、钢琴谱!

啤酒盛宴,燕京缺席

流行类(作词:佚名 作曲:佚名)  演唱:佚名2021-04-24 10:13
曲谱网

曲谱网_:东航:所谓“员工不雅聊天记录”纯属蓄意捏造、恶意诋毁

  :东航:所谓“员工不雅聊天记录”纯属蓄意捏造、恶意诋毁

  @中国 4月22日发布严正声明:我公司关注到网上有所谓“员工不雅聊天记录”的信息。经核查,相关信息纯属蓄意捏造、恶意诋毁,受害员工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司对不法网络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并保留对造谣者和恶意传播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曲谱网

曲谱网_:啤酒盛宴,燕京缺席

热点栏目

  啤酒行业整体回暖明显,坐拥两家上市公司的燕京系,掉队却越来越远。

  4月22日披露业绩的,虽大幅增长,但扣非净利润仅千万元级别;母公司去年营业收入破百亿,归母净利润也仅为1.97亿元。就盈利能力而言,燕京系无疑在啤酒大厂中处于垫底。

  盈利能力不足背后,乃是它们在这一轮以高端化和去产能为主题的行业变革中的被动。

  华润啤酒、百威、三巨头之外,、等地方品牌借助与巨头的亲密关系强势崛起,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加强中,五强格局一旦改写,燕京系将如何自处?

  2021年Q1,行业整体业绩向好,燕京啤酒逆趋势突然亏损1.20亿元-1亿元,到底发生了什么?

  惠泉啤酒高端乏力

  4月22日,惠泉啤酒(600573.SH)披露2020年报,进一步明确了近年行业的回暖趋势。

  去年,在疫情冲击之下,公司仍然实现了业绩大幅增长,营业收入6.14亿元,同比增长9.07%,归母净利润2867.08万元,同比增长44.66%,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62.56%至1246.38万元。

  涨幅惊人,扣非净利率也仅为2.03%,让人不禁想问,公司前几年业绩到底是有多差?

  惠泉啤酒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惠泉县,坐大后于2003年登陆上交所。不过,当年就遭遇业绩滑铁卢,业绩暴降83.44%。

  次年,燕京啤酒(000729.SZ)入主,取代惠安国资成为控股股东。启信宝显示,截至目前,燕京啤酒持有公司50.08%的股份。

  在中国啤酒行业的黄金时代,公司业绩持续回升,在2009年创下最好业绩记录,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5亿元、7684.81万元。

  此后,公司一路跌跌撞撞,时有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上一轮啤酒行业调整,公司2016年-2018年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069.60万元、-4629.23万元、-56.70万元。

  谷底之时,啤酒行业打响去产能和高端化的复兴之战,惠泉啤酒也跟着以业务升级推动业绩回升。

  2020年,公司小瓶装高端产品全年销量同比增长8%,易拉罐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6%。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公司增长主力仍然是普通啤酒,该板块去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9.71%,高于中高端啤酒的7.50%。

  普通啤酒毛利率下降3.63个百分点至7.29%,引发公司啤酒业务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

  燕京坐上过山车

  惠泉啤酒的拉胯,与其大哥燕京啤酒如出一辙。

  在百威进入中国市场、华润啤酒通过行业整合成为中国啤酒老大之前,燕京啤酒一直是仅次于青岛啤酒(600600.SH)的行业老二。

  不过,当年如火如荼的全国啤酒资源大整合中,燕京几无作为,眼睁睁看着华润、百威、嘉士伯包括青啤等竞争对手攻城略地。

  公司虽然拿下惠泉啤酒,坐拥两家A股啤酒上市公司,跻身中国啤酒五强,但实力还是与华润啤酒、百威亚太、青岛啤酒这三巨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近几年,公司通过燕京白啤、燕京U8、燕京八景文创、燕京每日鲜、漓泉1998等产品布局中高端市场,确实令业绩有所回升。

  特别是2020年Q3,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0.02%、67.28%,创下多年以来的季度业绩增长记录,令人眼前一亮。

  一向以“基于深度价值研究的逆向投资”著称的重阳投资,2018年举牌燕京啤酒,令市场大惑不解,当时媒体报道的标题是“重阳投资举牌掉队的燕京啤酒”。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披露后,市场仿佛看到了曙光。

  然而,2020年全年,公司整体业绩还是难言优异。营业收入109.28亿元,同比下降4.71%,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下降14.32%。

  随后,燕京啤酒于近期披露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实现啤酒销量82.43万千升,同比增长36.61%,预计营业收入27.20亿元-28.20亿元,亏损1.20亿元-1亿元。

  一季度并非啤酒旺季,但除了去年受疫情冲击,公司很少在该季亏损。斑马消费梳理后发现,2017年-2019年,公司Q1均为盈利状态。

  同行业公司,青岛啤酒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0.22亿元,同比增长90.26%,创历史新高,也实现了正常盈利。燕京啤酒到底经历了什么?

  会有机会吗?

  虽然跟着行业一起从谷底走出来,但对于燕京啤酒和惠泉啤酒来说,市场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

  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3411.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4%,延续了近年啤酒产量的下降趋势。

  啤酒消费量下滑与行业高端化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家正常企业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面对全面占优特别是近几年高端化出色的三座大山,燕京系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三巨头之外,嘉士伯将旗下大部分中国区啤酒资产装进重庆啤酒,兰州黄河的啤酒资产本就是与嘉士伯合资,的核心资产拉萨啤酒,也是上市公司与嘉士伯五五开持股,珠江啤酒二股东是百威,喜力将中国业务卖给华润啤酒……大厂们合纵连横,纷纷结成联盟,剑指高端化。

  相比之下,燕京啤酒和惠泉啤酒弱弱结盟,效果何在?

  高端化不足,导致盈利能力远不如竞争对手。

  2020年,惠泉啤酒的毛利率为25.03%,几乎是上市同行中最低;同期,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的毛利率分别为38.40%、40.61%、49.19%。

  去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的净利率分别为6.66%、7.93%、9.84%、13.39%,而燕京啤酒和惠泉啤酒分别为1.80%和4.67%。

  这轮啤酒行业回暖,除了高端化,去产能也是另一隐形主题。表现最激进的当属华润啤酒,连续几年关停旗下啤酒厂,虽然短期内侵蚀了利润,但长期得以轻装上阵。

  重庆啤酒也在嘉士伯的指挥棒下,大刀阔斧砍向低端品牌及产能,一度还引发了后院起火。

  燕京系近年也有部分动作,但从现在的效果来看,明显还不够。

  以披露了产能情况的惠泉啤酒为例,公司旗下设计年产能为80万吨,实际为55万吨,而去年的产量仅为22.67万吨。

曲谱网

曲谱网_:大商所焦炭期货上市十周年:产融结合促进避险模式升级

热点栏目

  :【期货上市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四:产融结合促进避险模式升级

  来源:期货日报

  记者 谭亚敏

  2021年是焦炭期货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产业发展10年的落脚点,更是期货市场助力煤炭“十四五”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新起点。我们相信,下一个10年,焦炭衍生品市场必将推出更多新工具和新模式,建成场内场外协同的多层次衍生品体系,推动产融深层次结合,在服务焦炭产业链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行稳致远。

  基差交易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以往,焦炭上下游企业采用“一口价”的传统定价方式,赚取从生产或采购到销售、再到终端客户之间的价格差收益。但在价格波动面前,“一口价”定价方式会出现“越跌越难卖、越涨越难买”的情况。期货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焦炭期货上市十年来,黑色系产业链不断利用期货工具避险,已有一些企业在期货工具运用模式上不断“升级”贸易和定价模式。

  基差交易本质上是现货贸易,其现货定价基于期货和基差价格决定,即“现货价格=期货价格+基差”,而非一口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代表性产业企业探索符合黑色产业链发展规律的“基差定价”模式。2019年,旭阳集团和津西钢铁参与到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当时买方为津西钢铁,卖方为旭阳焦化,津西钢铁为基差买方,旭阳焦化为基差卖方。双方参考了生产商间的基差贸易模式,即“正常买卖、定价后置”的模式来确定基差,并签订合同。

  北京旭阳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柏秋介绍,公司参考了国内其他品种成熟的基差交易实例,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优化、修改和完善。双方的基差贸易诉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焦企在行业利润较高时,双方可以通过基差点价结合套期保值的模式来锁定现货利润,同时规避基差风险。以往焦炭贸易双方博弈加剧,利润波动剧烈,高利润维持时间极短。而企业间采用基差点价模式,可以使基差卖方旭阳规避基差风险。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钢厂谋求转型以降低成本,原材料端成本控制成为利润增长的必要手段,通过基差点价可以获取点价权,有机会降低采购成本。三是从价格对立关系衍变为合作黏性更强的利益共同体。产业链中的价格博弈本身是一种涉及利益转移的内耗,而基差点价正在改变这种局面,变内耗为共同发掘市场错误定价机会,共同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个过程使得产业链利润蛋糕变得更大,让双方成为捆绑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优化在现货领域的合作。

  据悉,旭阳集团和津西钢铁把基差点价引入到了长协贸易中,针对长协贸易的特点做了相应的设计,通过期货盘面定价方式进行基差交易,将焦炭现货点价模式进行推广,具有积极的、广泛的示范效应。“基差点价这一创新贸易模式在黑色产业链中普及推广,实现行业的稳定经营,平滑企业经营利润,增强了周期性企业抗风险能力。”王柏秋说。

  得益于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多年开展以及产业的支持和参与,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期货市场,企业充分结合期货即时价格来分析供需状况、配合库存管理和有效管控生产、贸易进度,促使传统的“随行就市”“一口价”交易模式逐渐改变,有助于贸易双方分散和转移风险。

  “期货+期权”助力实体行稳致远

  近年来,在交易所、期货公司等支持下,焦炭产业链企业探索期权工具对管理库存风险、稳定企业经营的应用模式,一些焦化企业对下游钢厂开展含权贸易。尤其在2020年,企业充分利用期货、期权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规避价格变动风险,帮助企业抗疫复产。

  银河期货总经理杨青介绍,银河期货在2020年服务国内某钢厂运用期权工具开展焦炭库存风险完成2笔场外期权交易,合计交易量1万吨,产品周期累计近5个月,实现了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库存保值增值等效果。其中,某产业企业担心焦炭库存贬值,通过银河期货买入J2009执行价格为1870—1780元/吨的欧式熊市价差策略组合,支出权利金为38.94元/吨。由于策略周期内现货价格上涨,该笔交易最终期货价格收在1955.5元/吨,企业虽然最终未行权,但该笔场外期权仍起到了保护库存价值的作用。

  “参与场外期权的企业感受最深的是,在现货价格上涨情况下,利用场外期权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期权端可以选择不行权,不会侵蚀现货端盈利,最大亏损即为建仓时所需权利金。另外,利用场外期权工具进行买入套期保值,无需缴纳保证金,不必担心现金流不足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他说。

  在王柏秋看来,进一步运用期权等衍生品辅助企业经营。首先,期权有利于丰富公司生产和贸易策略,在生产贸易中引入商品期权,打破了传统行业单一的获利模式,丰富了企业的生产和贸易策略,提高传统企业的盈利能力。其次,期权能够有效结合期货和现货的渠道资源,相比期货,期权套期保值的优势在于非线性收益特点,亏损有限收益无限,花小钱办大事。最后,期权可以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风险交易手段,更好地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诉求,提高企业风险控制管理能力,平滑了生产运营的成本和利润,强化了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场内场外协同完善焦炭定价体系

  在建设好场内焦炭衍生品市场的同时,如何解决标准化衍生品合约与多样的现货品类的差异、打通期现结合“最后一公里”,是交易所的一大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并初具成果后,大商所于去年年底启动了“一圈两中心”场外市场建设,推动场内场外衍生市场协同发展。

  期货日报记者从大商所了解到,大商所着眼于企业在现货贸易、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多样化需求,充分整合行业资源,组建包括黑色板块在内的“大宗商品生态圈”,打造大宗商品仓单、现货及衍生品为一体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大宗商品价格信息中心,形成多层次衍生市场体系。目前,已有鞍钢股份、海南矿业、物产中大金属、旭阳等12家黑色企业成为黑色品种圈场外会员,带动更多黑色企业参与大商所场外业务。此外,大商所基差交易业务新增焦炭等15个品种,实现了主要期货品种的覆盖,将使基差交易业务推广更为便利。

  可以说,10年前,全球首个焦炭衍生品——焦炭期货在产业期待中挂牌上市,众多企业见证了焦炭期货10年来的成长与蜕变;10年后,焦炭场内衍生品运行成熟,场外业务功能初显,理应承载产业更多期待和关注。

  展望未来,我国提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对于传统碳排放“大户”的煤炭、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将加大供需两端的不确定性:供给端,减碳排放或加大焦炭限产预期;需求端,钢铁减产带来焦炭需求预期下降。此前工信部多次表态,要求2021年钢铁产量保持同比下降。目前高炉碳排放量高于电炉排放量,因此,以焦炭、石为原料的高炉生产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未来,焦炭产业链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衍生品市场,运用衍生工具为企业管理风险,进一步稳定经营。”相关采访对象表示,经过多年市场风险的考验,产业链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不断提高。而大商所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搭建起期货现货结合、场内场外协同的全方位衍生避险体系和有效的定价工具,将深化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服务“十四五”新时期焦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曲谱网

曲谱之家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hpppw.com 
本站歌谱来源于网友自行上传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及隐私问题,请来信至,本站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