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变味 当心发臭

一双千元普通篮球鞋,被“炒”到近5万元,暴涨31倍。近日,因常规鞋品卖出天价而风波不断的得物APP宣布,下架价格暴涨球鞋、封禁涉嫌违规卖家账户。“天价球鞋”闹剧收场,但有关讨论远未停止,焦点大多在“炒”上。
炒鞋是个“圈”。热衷于收集球鞋的人,多少泡过几个鞋友群。但近几年,不少鞋友群不再单纯,而变成了炒家潜伏、渔利的秘密基地。有炒家自爆,品牌商发布新款球鞋后,上游鞋商以低价大量囤鞋,默许纵容潜伏在社交媒体、论坛群组等平台的散户,利用新闻热点借势炒作,有的打情怀牌、身份牌进行饥饿营销,有的现身说法声称炒鞋快速致富,有的以期货理财、真假鉴定之名推波助澜。手段五花八门,目的只有一个,把鞋炒出高价再转手。同样的套路,循环往复逐渐向下游递推。限量版带动普通款,球鞋再带动周边。一圈下来,热爱的没几个能买得起,买鞋的没几个真穿这鞋。
变味的球鞋经济,臭不可闻。原本被赋予文化意义、代表着潮流的球鞋,被营造成一种投资商品,局中人也不觉得自己是大傻子,因为“总会有人接盘。”但真相是,它既不像基金股票一样具有金融属性和市场监管,也并非真正具备稀缺性和限量性,甚至还可能因为不断出现新款、假货“放水”而加速“贬值”。其实早在2019年,金融部门就曾提醒,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绝大多数跟风者入局即上当,被骗财、甚至背上巨额债务。
“炒鞋”不是用行动表达热爱。随着中国制造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不少消费者化热爱为消费力,原本是提振消费、品牌出海的良好契机。若能在质量优良、设计新潮等基础上为国货品牌文化软实力做加法,才更有迈向中高端市场的底气。
炒鞋终会“糊”。跟风消费需警惕,球鞋炒不出升值,炒不出优越感,更不是快速致富的好方法。监管部门要警惕,防范金融风险不能忽视这种现象,要让平台经济更加规范化发展。平台商家不应有侥幸心理,需知随着市场的成熟发展,领炒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终将吃到教训,跟炒者致富捷径的心理也必将彻底凉凉。
(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冉冉)
相关曲谱
- 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推动三项谈话制度化常态化
- 驴驹和牛
- 风雪草原情
- 韩影票房:徐睿知新片夺冠 《徐福》降至第三
- 韩女星Luna回顾出道至今历程 称fx从没有解散
- 韩国模特边正秀发文称确诊新冠 所幸家人未被感染
- 韩剧收视:《光姐妹》复播夺冠 《月升之江》落幕
- 韩《偶学》投票造假案三审 制作人曾自称不算犯罪
- 静夜思(声乐 )
- 青科“创造营”,永不收官
- 难忘各各他
- 长征组歌到吴起镇
- 重启版《岳父大人》卡司:《环太平洋2》女星主演
- 郑恺公司涉合同纠纷案 被强制执行3300万
- 郑州科技局回应“熟鸡蛋孵小鸡论文”:配合其他部门联合调查
- 遏制中俄?西班牙学者:各国不必为美国利益买单
- 速览 学校一周要闻(418425)
- 趣快排SEO观影团《追虎擒龙》北京金逸影城免费抢票
- 赵丽颖网络侵权案二审胜诉 侵权方需公开道歉
- 起底鸡娃号:打“海淀”招牌抱团运作,确实在贩卖焦虑吗?

